广西优质茶叶交流组

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日本风炉鉴赏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日本风炉的由来和演变

       和很多其他日本传统技艺一样,铁壶最初也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大家都知道发生在唐朝时期的鉴真东渡的故事,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随着文化一同漂洋过海随后被发扬光大的,还有绿茶树种与制茶方法、茶道,以及铁壶的原型—釜的制作工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日本人没有对铁釜进行改造,只是遵循他们在中国学到的制造方法,使用方式延续着。直到大约四百年前,日本盛冈南部藩主,因为对茶道的热衷,在他的南部辖区内,聘任了许多制釜师,开始尝试自己制作茶具。促使御釜师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煮水工具——铁壶。即按茶道用的铁汤釜尺寸大小缩小,并加上壶嘴和把手。这种铁壶一经研制出来就十分受欢迎,因南部盛冈地区盛产砂铁、岩铁等良质铁矿,南部地区的民众看中它结实耐用的特性,把它作为陶壶的替代品使用,几乎人手一把。而后这股风潮流行到京都,而京都地区的民众,更讲究器物的精美细致。所以京都的铁壶的壶身与盖子跟南部铁壶有着鲜明的区别。首先京都的铁壶是铜盖,不易生锈,而且在二百多年前的京都地区,出现如龙文堂、龟文堂、金寿堂等堂号,都会在壶身上放上日本特色风景,富士山,琵琶湖的近江八景,树木,家园,樱花都是其在铁壶壶身经常使用到的纹饰。




日本风炉的堂号与名釜师


  要了解日本铁壶,就离不开“堂号”和“名釜师”这两个词。所谓“堂号”,就是作坊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铁壶的品牌或生产厂家。“名釜师”,顾名思义,就是各个堂口里的知名制作大师。堂主相当于掌门人,名釜师类似我们中国的紫砂壶的制作名家,以他们精湛的手艺,为各个堂号留下不朽之作。在日本江户末期到昭和末期的二百多年中,仅日本京都地区就出现了百余家铁壶堂号,而其中比较著名的铁壶堂号也有五十多家,这些著名堂号旗下的名釜师也不下五百人之多。最为现代市场所推崇的是京都铁系中的四大堂:龙文堂、龟文堂、金寿堂和藏六堂。它们最初的开创者分别是龙文堂的安之介、龟文堂的波多野正平、金寿堂的雨宫宗兵卫与藏六堂的秦藏六。其中,龙文堂,为日本铁壶的创始堂号。开创者安之介被认为是脱蜡技术第一人。而龟文堂的开创者波多野正平和藏六堂的开创者秦藏六师从安之介,两人学艺大成离开龙文堂后,波多野正平自立门户自许为龟文,创建了自己的堂号“龟文堂”。。藏六的壶虽无堂号,但其壶身落款“藏六”也是一直代代相传,亦可等同于藏六堂。龟文堂师承安之介,尤以脱蜡制造而出名。秦藏六则对中国青铜器文化极感兴趣,以至在后来他所制作的铁壶等茶道用器中,多次将中国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图腾纹样铸在自己的壶身和器件上,形成独到风格。金寿堂的雨宫宗兵卫与龙文堂安之介堪称是一时的“瑜亮”。两人初期手法如出一辙,外观的制壶手法相当接近。金寿堂系统偏向高雅素洁,后慢慢演变成擅长运用金、银、铜等金属材质镶嵌或浮雕于壶身或壶把上,创作手法独具一格。市场上嵌金绘银的壶,相当数量是金寿堂的作品。同样知名的光玉堂和云色堂同属于金寿堂派系,师从雨宫宗兵卫。其中光玉堂以炼铁出名,造型复古而优雅。不过,据说现在这几个大堂号中,龙文堂、金寿堂已无制造,而龟文堂有制造,但产量非常少,只有当时属皇室御用釜师藏六一系还有传人在世,不得不说,技艺的失传和产量的骤减让日本铁壶愈发紧俏,不仅普通铁壶售价飞涨,一些稀有款式或名家作品更是在拍卖会上屡创高价,是最近几年收藏圈里的人气藏品。


 日本风炉的铸造方式

  铁壶铸造法大致有三种。一为硬模压力铸造法,由于硬模压铸法使用金属模,制造出来的产品没有传统使用砂模具所产生的气孔肌理,所以成品壶内部表面光滑,感觉较为生硬,没有传统工艺的朴质感,此法可一模制多个壶,量产过大,所以无论器形与图案多么精美复杂,但因为不具备独一性,这种壶价格至今不高。二为砂铸法,砂铸法是最为原始的自然重力铸造法。砂铸法的明显特征是壶身有一道水平状的脱模线(最大直径处留有一圈合模遗痕线,称为“毛切”),,这是铸造时留下的透气孔。三为脱腊法,又称失蜡法。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而且不会有任何的脱模线(腰线)与浇铸孔(包含透气孔)。采用此法,每壶天下仅有一只,尤显珍贵,可视为收藏珍品。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工艺至今尚未破解制作方法,那就是铁壶工艺中的“铁打出”。“铁打出”的工艺水平极高,因铁的延展性极低,必须反复锻锤加热、延展,并纯化铁矿砂中的杂质才得以成形,外观看来虽不起眼,却能突显铁壶古朴之美,并且增添宁静的气氛。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