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优质茶叶交流组

她从安溪到北京自创茶品牌,为铁观音写书3月将出版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小巧的茶匙,从茶叶罐里拨出一粒粒圆头圆脑的墨绿色铁观音,扑通扑通应声掉进盖碗中,静置后的沸水冲进盖碗,铁观音的清香一下蹿了出来,第一遍洗茶,第二遍泡茶,将盖碗中的茶汤倒进茶海中,再分到茶杯里。

在高碑店新村唐人祥总部的私人会客室里,看杨淑莲泡茶是一种享受,动作优雅,一举一动中饱含着对茶的敬意。生长在福建安溪茶山里的茶世家,杨淑莲和家人一起,把家乡的铁观音带到北京。多年来,她所经营的茶品牌“唐人祥”希望将茶文化发扬光大。

童年与茶为伍,成茶山里的“小观音”


福建安溪西坪镇,铁观音茶的发源地,杨淑莲的家乡。她的童年,就是从在茶园茶山里度过的。

延绵的大山里,杨淑莲家的门前、屋后,除了树林,就是大片的茶园。为了保证茶园环境的天然纯净,周围排除任何杂味异味。在有机茶园内,晚上没有电,点着油灯,山风拂过茶园,发出飒飒的声响,杨淑莲觉得这是茶树在唱歌。依偎在爷爷身边,听他讲代代相传的茶叶的故事,往往是听着听着,就在风吹茶园的“歌声”里睡着了。

杨淑莲小时候文静也爱美。尽管采茶,也要穿上最喜爱的白色裙子,襟飘带舞,把丝巾系在头发上,丝巾垂落到腰间,自己感觉可好了。当大家伙开采茶叶时,她施展不开手脚,裙子不时被茶枝干给缠住。周围的茶农便嘻嘻哈哈笑起来:“今天小观音摘的观音茶肯定好喝,都是扑上去采的。”“小观音”的称号就在茶山里传开了。

每到春天和秋天采茶时,父亲和她便亲自监制秘色铁观音,她特别喜欢静静地躺在静置铁观音的车间里面,等待铁观音发酵,闻着花果香迟迟不舍得出来。

父亲是第一批把铁观音带到北京的安溪人


从传统茶农到茶商,杨淑莲的父亲走南闯北,最后在当时的马连道茶胡同(现马连道茶城)落脚。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们是最早一批将安溪铁观音带到北京,并在此打拼的安溪人。

自小在茶山长大,又受到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在15岁那年,杨淑莲就对茶文化有了发自内心的喜爱,潜心钻研典籍,研究茶道。

在杨淑莲看来,茶是有灵魂的。从一片在茶壶里舒展的茶叶,可以望到遥远的家乡茶山,从种植到培育,从采青、晾青、做青、炒青、揉捻、烘培、簸拣到筛分、风选、拣剔、匀堆、包装等一道道繁复的工序,每一片茶叶,都是日月雨露之精华,也凝结着茶农的辛劳和希望。

18岁以后,杨淑莲应邀在多家电视台表演讲解茶艺文化。虽然有了小小的知名度,父亲在马连道的生意也越做越大,可杨淑莲依然觉得缺失了点什么。

自创品牌 弘扬茶文化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总是惦念着传承和发扬茶文化,杨淑莲在20出头的年纪就开始“自立门户”,在东郊市场开了家茶叶铺子。那时的东郊市场嘈杂混乱,可杨淑莲的心不乱,她自己动手,一点点把铺子装修成整个市场上最温馨,最有家的感觉的店面。

也是在这个小店,杨淑莲结识了她的先生。怀揣1100多块钱,12平方米的店铺,以及一个“唐人祥”的品牌,两人就这样白手起家。

10多年的打拼后,“唐人祥”的销售额呈几何式增长,已成为茶叶界茶叶、瓷器、丝绸等领域颇具知名度的文化品牌。更重要的是,他们一直没有脱离最初的梦想——弘扬文化。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杨淑莲和丈夫发挥自己所长,各自在茶叶和茶器上下功夫。如今,“唐人祥”在景德镇、德化、磁州、龙泉等地共有13个窑口,茶和茶器的完美结合,生发出独特的茶文化。

如今,杨淑莲正在着手撰写一部关于铁观音茶文化的书稿,预计3月份出版,斟酌了许久,最终将书名定为《秘色铁观音》。

“从小到大,30多年的茶人历程,对茶的感悟,对茶文化的理解,都在这本书里。我想用我平时的语言,和茶友聊一聊人生,说一说茶。同时,我也想将中国的茶文化传播出去。”杨淑莲说。

觉得本文不错赞一个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