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优质茶叶交流组

武夷茶市的繁荣和变迁!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关于茶叶集散地的茶市,民国《崇安县新志·物产·茶》中记载:“清初本县茶市在下梅、星村,道、咸间下梅废而赤石兴。红茶、青茶向由山西客至县采办,运赴关外销售。

乾、嘉间售于粤东。五口通商后,则由下府、潮州、广州三帮至县采办而转售于福州、汕头、香港。岩茶多销于厦门、晋江、潮阳、汕头及南洋各岛,其用途不仅待客,且以作医疗之良剂。”


武夷茶(从清初起)先集市于本邑下梅、星村,后移至赤石。民国衷干(崇安人)《茶市杂咏》中记述:“清初茶市在下梅,附近各县所产茶,均集中于此。竹筏三百辆,转运不绝。茶叶均系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

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货物往还络绎不绝。首春客至,由行东赴河口欢迎。到地将款及所购茶单,点交行东,态所为不问,茶事毕,始结算别去。”

下梅,武夷历史上的古村落,曾是贩茶商贾云集之地,.亦是晋商在武夷山贩茶的第一埠,古代晋商万里茶路的起点。昔日下梅茶市的繁盛,给当地的茶商带来了茶叶贸易的机缘。下梅茶商邹氏家族就是以茶叶起家,有资产二百多万元,邹氏主要是依托晋商的贸易伙伴关系,使武夷茶溯西北上,与山西榆次车惘的常氏晋商帮结成强大的贸易关系,每年的茶叶交易量达百余万银两。

此外,晋商“大玉川”茶庄在武夷山自置茶山,开办茶厂七座,形成生产、加工、运输、贸易一条龙的经营模式。由此可见,当时下梅茶市的茶叶多为晋商包销。



到了清道光、咸丰年间,五口通商,海运开禁,在这有利的条件下,赤石、星村便成为乌龙茶、红茶、绿茶的集散地。衷干在《茶市杂咏》又记述:“清初茶市,以下梅为盛,星村次之,福州通商后,始由下梅迁赤石,商贾云集,颇称繁盛”。


据说昔日的赤石(有青茶号60余家),星村(有红茶号50余家),茶庄林立,茶商云集,茶香飘荡,茶市生意兴隆,往来船只,络绎不绝,分别被誉为“小上海”和“小苏州’夕,每当到了茶季,是“日有竹筏百条、船只百艘,运输茶叶’夕,呈现“竹筏连云上百张,一篙归去日沉西”的盛况。


更有小镇赤石,当年是岩韵飘香、舟筏泊岸、灯红酒绿、行人摩肩,因此而获得“金崇安”之美誉。这足可见,当年武夷茶区以茶叶交易的经贸活动十分活跃,众多茶庄的设立给武夷茶市带来火暴的场面。

由于武夷茶叶畅销,供不应求,闽北一带的茶叶也都集于赤石、星村,待客而沽。武夷茶市的盛况一直延至民国二十三年,后因国内战乱,茶路堵塞,而走向萧条。


● ●●

▷所有原创文章,言论仅代表本人。

▷本刊转载文章及图片非盈利用途,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水里茶香一个有用的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茫茫人海希望遇见一个和我一样爱茶的你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