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优质茶叶交流组

【大家讲堂】杨金亭先生的爱情诗(悼亡诗)读后感(杨逸明)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峡云无际化诗笺”

——杨金亭先生的爱情诗(悼亡诗)读后感


  我自少年时代起就酷爱诗词,九十年代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诗刊》办诗词创作函授班,就报了名,导师就是当时担任《诗刊》副主编的杨金亭先生。一连学了整整四年,每月就一次作业三首诗,四个年头就是一百四十四首,杨老师对我的每次作业都做了仔细点评修改。这些卷子现在都在,从中我得益匪浅。我想继续跟着杨老师学诗,可是杨老师退休了,我只好作罢。后来我还跟杨老师开玩笑说:“我跟着您老学诗词创作,算是四年本科毕业,想继续读研究生,您老不收了。”

  杨金亭老师长期从事诗歌的编辑与评论工作,曾任《诗刊》编审、副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北京诗苑》、《中华诗词》主编。其诗词创作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已出版《村歌唱晚》《虎坊居诗草》等诗词集。他编辑过很多诗词方面的书籍,写过很多诗词理论文章,也创作了不少的诗词作品,这些诗文在诗词界都很有影响。他的文章和诗词我读了不少,我很想全面评论一下杨老师的诗作,但是我只是一个喜欢写写诗词的草根诗人,对于写评论文章实在很不在行,所以只好写一篇肤浅的读后感。

  杨金亭老师写的诗,题材很广。共和国诞生前他是故乡山东的“红小鬼”,很早参加革命,。他的诗集中“杂咏”、“新唱”、“酬答”等内容,有对于新时代的山水景物和乡土风情的描写,所谓“主旋律”的作品占了大多数。

  他写《山村访富》:“窗明几净石头房,梨枣殷勤劝客尝。庄户新来谁忌富,家家要我看余粮。”找个角度歌颂新农村,富了的农民倒也不忌讳露富。这样的心理,很是淳朴可爱,令人羡慕。

  《磨镰》:“南风一晌麦田熟,万户千家争抢收。彻夜新镰开雪刃,磨刀石上月如钩。”抓住一个意象——磨刀石上的“月亮”,来描述新农村的丰收景象。言简意赅,不多著墨,颂扬新农村新生活的情感溢于言表。

  《夜曲》:“冷月清光拂暑轻,小村空巷静无声。青衣淡妆谁家女?。”小诗的意境和场景,不由得使人自然而然想起了陆游的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只是“负鼓盲翁”换成了“青衣淡妆”的女子。,都成了说唱节目中的故事主人公。

  《紫金矿业采风》(五首选一):“车过当年闽赣边,春风夹道绿缠绵。红旗跃上汀江处,崛起黄金第一山。,到了老区汀江畔,自然不会忘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的名句。而今这里已经兴起了一个采掘金矿的著名大企业,杨老师的绝句脱口而出。初读最后两句,从正面理解自然是歌功颂德的喜悦。但是细细品味,感受到历史的反差和时代的变迁,又似乎觉得有一点言外之意。也许作者并无此意,然而读者有此意也未尝不可。

  这些诗作,自然流畅,主题鲜明,时代感强。体现杨金亭老师的一贯的诗词创作主张:“‘从旧诗到旧诗’的要害便是脱离生活。脱离了生活的陈旧话语的堆砌,也只能是没有生命的诗的躯壳而已。”他认为“旧体诗创作并不是一味守旧,它也有‘现代化’之路。如诗歌的语言、用韵、新意境的创造等等。在新诗因远离诗性,而日益被真正的诗人和诗歌读者抛弃的今天,旧体诗仍然拥有众多创作群体,它的未来仍然是值得期许的。”而他最推崇的就是老诗人臧克家说的:“我写旧体诗是为了追求‘三新’即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我个人认为无此‘三新’,。”

  鉴于此,杨金亭老师对于“露冷香残、败叶西风、残宫断羽、灯梦低摇、鸳枕余薰、绛腊啼珠、篆烟空渺……这样一些与当代生活格格不入的词汇”非常反感。认为“有人写从重庆乘客轮到南京、常熟旅游的诗中,便出现了‘布帆无恙到金陵’、‘抠衣晚过东门外,来觅牧翁读书堂’一类”的句子,乃是“令人产生《唐吉诃德》式的喜剧感的句子。”

  杨金亭老师对于当代诗词创作的语言有很精辟的论述。他觉得:“诗的文言,应当是一个贯穿着继承创新原则的历史范畴。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民歌小调所使用的‘文言’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言。那么,面对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算起,现代汉语文言早已成为现当代各种文学形式的载体的共同语境。我们的诗词语言,似乎也应当有一个与时代同步的转变了,这便是由‘古文言’向‘新文言’的转化。”

  如果说以上所举的杨金亭老师的反映新时代内容的各类题材的诗词创作在语言上做了一些由“旧文言”向“新文言”过渡转化的创新的尝试,那么在他的悼亡诗创作中,语言似乎更多地介于“旧文言”和“新文言”之间的状态。

  杨金亭老师的爱情和婚姻颇具传奇色彩,这里不打算作具体叙述。我们可以从他的一些悼念亡妻、传递爱情的诗作中感受它的情感苦旅。

  “悼亡”作品多归于诗词,而且是专指悼念亡去的妻子而言。魏晋之前无悼亡诗,西晋潘岳为悼念亡妻写《悼亡诗三首》,开悼亡诗题材之先河,后世乃专以悼念亡去的妻子的诗词为“悼亡”。朋友、亲旧去世,古人也有以诗相哭,但这些诗习惯上并不被视作“悼亡”。悼亡诗词多为诗人即兴抒情之作。

  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的妻子逝世,对于诗人的精神打击是沉重和强烈的,《哭妻》十三首绝句记述了诗人的悲痛心情。选几首读一读:

  “半生忧患伴知音,一夕何堪隔世分。从此碧天明月夜,断肠谁惜两孤魂!”

  “柔情素手梦还温,忍系蓑纱哭敛君。一吻斑斑遗骨泪,化鹃啼血半孤魂。”

  “只影残灯午夜分,苦茶泡冷未鬼魂。痴心欲与商家事,一唤遗容一碎心。”

  “漂泊萍踪去不还,横斜素影隔蓬山。青天纵许人长久,千里婵娟忍独看!”

  “寸心难遣悼亡哀,怅怅何堪望妇台。泪眼望穿虎坊路,携孙不见爱妻来。”

  “雪柳萧萧冷月哀,虎坊夜夜旧楼台。相逢怕惹痴夫泪,寻梦千回未敢来!”这些诗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语痴入骨,十分诚挚。字里行间全部浸透着诗人撕心裂肺的痛楚和断肠摧肝的血泪,读来让人揪心。

  读过古典诗词的人都知道,古人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悼亡诗佳作。且不列举潘岳的《悼亡诗三首》、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陆游的《沈园二首》和纳兰性德的《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仅从元稹的“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怪来醒后傍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等一些句子中,读者就能感受到古今诗人悼念亡妻的相同的深厚真挚的情感,也一样能深切体会到延续千年的诗词语言风格和艺术魅力,以及一脉相承的中华诗词传统。

  杨金亭老师在人生旅途中第二次遭遇失去爱妻之痛,这些悼亡诗依然感人至深,使人不忍卒读:

  “从此秋风秋雨夜,人天相对断肠吟。”

  “罗衣怕搵诗家泪,挟梦虎坊去复来。”

  “归来不复绿茶香,四壁丹青苦斜阳。子夜梦回望遗照,轻颦还是病潇湘。”

  “素旐云帏万里风,梅庐人杳画楼空。捧君灵骨归湘土,泪洒新坟湿落红。”

  试读杨金亭老师在《无题三首》中的句子:

  “青鸟不传云外信,荷珠空结雨中缘。铁墙倒去情难老,玉碎当年已惘然。”

  “谁家倩影纱窗碧,何处洞箫玉指寒?摇曳海棠羞半面,明眸一笑似当年。”读者从中或隐约或分明地看到了李商隐《无题》诗的影子,但似乎是相似却并不雷同。这种语感,不是简单的模仿和重复,而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造和更新。

  《无题十首》无疑是杨金亭老师这一类诗中的代表作。这十首七律,不同于杨金亭老师写主旋律题材的或雄健、或清新、或直率的语言风格,应该说代表了他诗作的另一种缠绵悱恻、委婉哀伤、情感细腻、朦胧曲折的语言风格。那种明明知道思念幻灭却仍然不能不思念的绝望心态,读来尤其令人动容。这些诗中不乏警句,如“青春血泪花千树,绿鬓柔情梦五更”、“沧桑可变情难老,碧海枯时泪不干”、“杯酒倾心交梦语,峡云无际化诗笺”、“频年心曲相思结,何日眉峰一笑平”、“秋色三分芳草绿,人生几度夕阳红”、“难凭影视寻沉醉,聊借诗书遣郁怀”等等,均为凄美动人、颇耐咀嚼、尽堪传诵之句。

  说来奇怪,在几千年农耕社会积累的中华诗词意象库和词语库中,依然有很多今天信息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的诗人可以运用的材料和部件。“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性之发为情。”(周祥骏《再答顾秋岚书》)一个“情”字,也许可以解释其中的原因。有了浓浓的深深的情作为灵魂,所有的词汇就有了内涵,而不再是空洞的堆砌,也绝不是单纯无谓的仿古和复古。有人说:“唐诗三百首,篇篇为情愁。”不是没有道理。

  在杨金亭老师的诗集中有一组诗《两地诗笺》,读来缠绵悱恻,感人至深。似乎是穿插在两组悼亡诗哀婉乐章中间的一组充满诗意的小夜曲。

  “雨雪凄凄冷透绵,悼亡泪近暮春前。人间争有飞仙术,相挽离魂上碧天。”

——(杨金亭)

  “同声同气意缠绵,恨不相知卅年前。欲效娲君弥不足,愿将心石补情天。”

——(罗密)

  “感君扶病写乌丝,肯为梅庐写小诗。欲答知音伤半老,只能来世再相期。”

——(罗密)

  “常羡女萝附兔丝,知音相伴好吟诗。晚晴珍重黄昏恋,隔世鸳盟不可期。”

——(杨金亭)

  “剪灯说戏又论文,心有灵犀贵率真。我爱品诗君爱画,黄昏相恋倍相亲。”

——(杨金亭)

  “岁月蹉跎白发新,飘零身世太天真。扪心恩未酬知己,搔首愁多到老亲。”

——(罗密)

  “东风恨不到梅庐,青鸟迟迟岁又除。为问散花仙阙女,临流何吝数行书?”

——(杨金亭)

  “连朝灵鹊噪梅庐,灿眼灯花剪不除。料得杨君应念我,燕京明日有来书。”

——(罗密)

  “酒渴相如苦昼长,夜吟红豆瘦潘郎。白娘去后无仙草,急待当归入药方。”

——(杨金亭)

  “处境艰难苦日长,思乡无奈远辞郎。君如记得分离苦,便是和谐绝妙方。”

——(罗密)

  杨金亭和罗密,一位是诗人,一位是画家,两人都擅长诗词,两人以诗传情,于是留下了一段风流的佳话。罗密曾有一首《咏梅》诗:“玉骨冰肌世罕俦,一枝傲雪暗香浮。愿邀明月长相照,不向春风乱点头。”记得杨老师向我极力推荐过。此诗也确实写得很有才情和风骨。

  这几首传递爱情的诗,不知是否如杨老师所提倡的是“以富于个性化的现代文言,成功地创作出了全新的诗美意境,从而给读者以‘活色生香’、富于时代感的审美享受。”但是,这些诗的语言风格,似乎介于“旧文言”和“新文言”之间,而能给读者以“审美享受”,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文章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赵翼) 。从宏观上着眼,就中华诗词发展的总体趋势讲,这话自然不错。但是,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爱和死的主题,这些文学作品的永恒题材,诗人越写越爱写,读者也越读越爱读。文学作品,好像也是“自其变者而观之……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皆无尽也。”好的诗篇,千古不变的主题,似乎同“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一样,“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些佳作名篇,也是诗人的“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先生《读<杨金亭诗选>有感,兼贺先生八十寿辰》一诗中有句云:“好句岂分新与旧,激情总伴雨和风。”这一联概述杨金亭老师的诗词主张和感情苦旅应该说是非常贴切允当的。

  我总觉得,杨金亭老师的主旋律题材的诗作固然有其写得成功的一面,但是他的悼亡诗和爱情诗,无论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还是艺术感染力的表现,功力和造诣似乎都更胜一筹,因此也更有可能被当代乃至将来的读者所喜爱和传诵。


2012年3月11日写于海上阅剑楼


【附】杨金亭诗选

按:另补选诗歌约十六首,见《杨金亭诗选》(中国文联出版社)。


《哭妻》(十三首选六)

半生忧患伴知音,一夕何堪隔世分。

从此碧天明月夜,断肠谁惜两孤魂!


柔情素手梦还温,忍系蓑纱哭敛君。

一吻斑斑遗骨泪,化鹃啼血半孤魂。


只影残灯午夜分,苦茶泡冷未鬼魂。

痴心欲与商家事,一唤遗容一碎心。


漂泊萍踪去不还,横斜素影隔蓬山。

青天纵许人长久,千里婵娟忍独看!


寸心难遣悼亡哀,怅怅何堪望妇台。

泪眼望穿虎坊路,携孙不见爱妻来。


雪柳萧萧冷月哀,虎坊夜夜旧楼台。

相逢怕惹痴夫泪,寻梦千回未敢来!


《无题十首》

诗心未老发星星,直到孤行过半生。

破镜才圆秋夕月,鼓盆又哭素帏灯。

青春血泪花千树,绿鬓柔情梦五更。

寄语蓬壶痴女史,知音隔世赏清声。

一唱阳关咽柳烟,相逢执手惜秋残。

沧桑可变情难老,碧海枯时泪不干。

才诉离衷星汉远,采来灵药断桥寒。

可怜二十三年忆,倩影姗姗镜里看。

梦痕雨湿夜茫茫,一别人天几度霜。

古道有家思故巷,泉台无路慰孤芳。

梅庐读画成空忆,湘水投诗只自伤。

车过君山望湖祭,鹃啼断续助凄凉。

回眸一笑再逢难,热线牵来五隔年。

杯酒倾心交梦语,峡云无际化诗笺。

烟柳轻拂蓝田玉,彩凤栖迟紫寨山。

素手香温银汉冷,碧城十二倚阑干。

解语梅雕玉化尘,潇湘斑竹泪流痕。

蓬山有意孤城旅,雁字多情递好音。

蝶梦时牵瀛海岛,诗心还绕镜湖滨。

痴深欲诉相如赋,霜鬓何堪望彩云。

谁家锦瑟咽离声,苦雨凄风未解晴。

每忆丹江同棹渡,难期洛浦再生盟。

频年心曲相思结,何日眉峰一笑平。

青鸟不传伊甸语,碧天凉夜卜寒星。

晚晴幽草似仙姝,天意怜人恨自舒。

孤馆重吟如梦令,梅庐好做望云图。

白杨拂晓晨挥剑,红袖添香夜读书。

闻道秋桐堪引凤,紫霞可待下燕都。

词笔风流邂逅逢,舷窗挥手各西东。

碧云轩照齐州月,紫石斋邀北海风。

秋色三分芳草绿,人生几度夕阳红。

诗成欲寄天涯远,断肠寒更两地同。

阳春白雪断还连,残月霜风冷透棉。

旧梦重温情脉脉,古城一别月娟娟。

曾经秋色东篱艳,难了晚晴西照缘。

桐叶惊秋鸾鸟去,清声留韵伴孤眠。

易水萧萧孤雁哀,连宵孤枕自徘徊。

难凭影视寻沉醉,聊借诗书遣郁怀。

幽梦忍离神女峡,瑶琴犹伴凤凰台。

天河若有灵桥渡,不信痴情可化灰。

————————————

关注微信公众号:诗评万象

微信号:spwx6868

————————————

  • 本号所有文章系原创,转载请联系我们。

  • 【新朋友】请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诗评万象”关注,并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 【老朋友】请点击右上方分享到朋友圈。

  • 我们的微社区开通啦,请直接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来和我们交流,非常期待你的意见与建议。

  • 投稿请直接在微论坛里发贴即可。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