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优质茶叶交流组

【绿茶书坊·乐分享】让爸爸”回家“,好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础教育中,女性教师数量占绝对优势,男性教师过少;家庭教育中,母亲教育占绝对优势,父亲也存在着严重缺位。有调查显示:孩子目前以母亲教育为主的占50%,以父亲教育为主的占20%,平分秋色的占30%。大多数孩子成长在一个男性缺失的教育环境中,停留在“母系氏族”阶段。怎么办?


让爸爸”回家“

深圳,70%的孩子在晚上十点前见不到爸爸,睡觉前只能看爸爸的结婚照。40%的孩子一周内与爸爸基本上没有交流,“同在屋檐下,就是不碰头”。有孩子说:对爸爸的印象除了忙就是在家看书报、看电视或者上网,像个邻居家的大叔,不同之处是偶尔可以逗自己玩一下而已。


想起一部经典动画片《咪咪流浪记》国语版的一句歌词:“我要我要找我爸爸/去到哪里也要找我爸爸/我的好爸爸没找到/若你见到他就劝他回家!”似乎写出了当下中国乃至世界孩子们的共同心声。


平时,和老师打交道的、给孩子作业本签字的、接送孩子、周末陪读的大多是母亲或者祖辈。家长会上,三分之二都是“娘子军”,每个家庭中好像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俨然抗日时期的“敌后根据地”。




在学校,三至四成的男生缺乏“阳刚之气”,女性化特征十分严重,大有“阴盛阳衰”之势。另有数据统计:我国要求变性的人数越来越多,95%是男变女,仅有5%是女变男。2005年的“超女”李宇春,一位中性的“假丫头”,赢得了大江南北无数的“粉丝”,这种中性审美的异军突起,不禁让所有社会学研究专家咂舌。


基础教育中,女性教师数量占绝对优势,男性教师过少;家庭教育中,母亲教育占绝对优势,父亲严重缺位!有调查显示:孩子目前以母亲教育为主的占50%,以父亲教育为主的占20%,平分秋色的占30%。


所以,大多数孩子成长在一个男性缺失的教育环境中,停留在“母系氏族”阶段。怎么办?——让爸爸“回家”!



父亲教育与母亲教育的差异
1st
 

母亲是孩子的家,代表着慈爱、温暖和善良,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亲是门外的路,代表着思想、阅历和行动,是孩子成长的方向。孩子在日常生活小事上依赖母亲,在重大问题上依赖父亲。母亲关注孩子的情感与生活,与孩子的交流是感性细致的,而父亲关注孩子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与孩子的交流是深刻理性的。


孩子最好的性格应该是“水”性——既要像母亲一样有小桥流水的温情、山涧溪流的清纯、荡涤万物的善良,也要像父亲一样有激情澎湃的奔腾、水滴石穿的坚定、海纳百川的胸怀。父母教育的融合,才是开启孩子智慧的最佳条件。


没有人怀疑母亲的重要性,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亲的作用不可替代。


从智商上看,父亲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更强,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逻辑推理、分析理解和创新实践能力。父亲大多喜欢动手动脑,探索精神比较强,对新生事物感兴趣,有助于培养孩子操作能力、探索精神,发展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想象力。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从情商上看,父亲是儿女心目中的“英雄”、家庭身份的象征,父亲的品格丰富了儿女的生命,儿女的品格则是父亲生命的延续。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主、自信进取、坚强果敢、敢于冒险、热情开朗、心胸开阔、大方幽默、勇于克服困难、富有合作精神等个性特征,有助于孩子品性的自塑。


父亲还是子女的性别坐标。父亲是男孩的榜样,是女孩未来生活的参照。孩子从父爱中获得安全感和保护。孩子同时感受并吸收到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点,才不会出现“假丫头”“假小子”,让男孩更加阳刚,女孩更加温柔。


父亲一般比较爱好运动,他们喜欢带孩子去跑步、游泳、攀岩、打球,这就无形之中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力。父亲不像母亲那么爱干净,因而对孩子玩泥土、挖沙子往往持支持态度。“脏”孩子更健康,“一尘不染”对孩子成长并非好事。



父亲教育的阶段方法
2nd
 

人生只有一次,教育不可重来。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的影响力也是不一样的。上学前,养育多于教育,母亲的细心、耐心显得更内行、更有效。母亲的影响力在小学三年级时达到高峰;至初中二年级,与父亲平分秋色;初二以后,基本就依靠父亲了。


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想要独立,不能忍受母亲过于细微的管束,父亲较松的管束反而受孩子的欢迎。因此,当孩子的青春期遇上母亲的更年期时,父亲更应责无旁贷,万不可“隔岸观火”。


情投才能意合


“多年父子成兄弟”,父子成为“兄弟”要以“多年”作为前提。父亲在孩子心目中一般有四个过程:怀疑—认同—欣赏—崇拜。只有“情投”才能“意合”,只有“亲其父”,才能“信其道”,父亲的教育才更有效。“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也说明父子齐心,合力将非常巨大,所以孩子是附加值最大的产品。




如何情投?


一是表达爱:与孩子共度时光,珍惜亲子共处的机会。一起玩耍,跑跑跳跳、做各种游戏,孩子一般在痛苦时向母亲寻求安慰,想玩时更多地会想到父亲;一起聊天,一周三次,一次半小时,不是嘘寒问暖,而是促膝谈心。在平时生活里,一个便条、一条短信、一个微笑、一次倾听、一个拥抱、一句褒奖,或者给孩子讲一些出差的见闻,与孩子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都会让孩子体会到父亲的关心,孩子自然而然会理解家长的忙碌。


二是说出爱:“有个儿子就是不一样!”“有女儿的感觉太好了!”


身教重于言传


父亲做事的过程与方法,做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有声的父爱是过去的言传,无声的父爱是将来的身教;有形的父爱是现在式,无形的父爱才最深远。


质量忧于数量


父亲对孩子的作用不能看时间量,而是看与孩子接触的强度、力度,和沟通的深度,在孩子发生关键性事件、转折性事件时介入了多少。如果对孩子不理解、不尊重,对孩子不管不问、严厉冷漠,即使天天与孩子在一起,也是父亲教育缺位的一种表现。


写在最后

慈父是一种好的现象,

但如果父亲与母亲一样也扮演慈爱的角色,

双倍的慈爱可能会带来另一种父亲教育缺位,

父亲应该发挥特有的作用与价值,

重点对培养孩子的某些品质负责。





原文作者:杨坚,深圳云顶学校校长

根据编辑需要,有所删节、修改

也谨以此文先给小编许久未见的父亲




长按二维码关注云游活动

长按二维码关注绿茶书坊


实习编辑:王洪潇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