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优质茶叶交流组

安溪县第三届道教节暨《安溪道教》首发仪式清水祖师文化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早上好!

春风送暖,百花盛开。今逢道祖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圣诞日,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隆重举办道教协会刊物《安溪道教》创刊号首次公开发行仪式,受县委常委、统战部长林荣超、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林毅敏的委托,我谨代表安溪县委统战部和安溪县,向《安溪道教》的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安溪道教协会成员,特别是为《安溪道教》付出心血和汗水的编著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你们辛苦了。

《安溪道教》全方位展示了安溪道教的文化渊源,内容涵盖历史、文化、民俗、茶叶等多个方面,全面反映安溪宗教文化的深厚积淀,具有学术性和可读性,对保存历史文献,对传承道教传统文化,对引导信众正信正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安溪置县历史悠久,素有“仙家佛国”之称,闽南四大信俗中清水祖师、广泽尊王、保生大帝均与安溪有着深厚的渊源,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众多宫观庙宇许多都是从安溪分炉。安溪道教发展历史由来已久,明代潘清泰道长就留下来了“不厌清斋淡,应知道味鲜”的绝句。可以说,道教已植根于安溪,与安溪人的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安溪的自然环境相结合,融入百姓的生活习俗。

安溪道教协会至2014年10月成立以来,延续千年来的修学传统,将爱国与爱教相结合,将修行与研究相结合,学修并重,举办了多次道门盛会,悬壶济世、扶贫济困、热心公益,展现了安溪道教界的良好风貌。现已发展会员500多名,已初具团体凝聚力。这是可喜可贺的。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朝着“挺进全国五十强,争当全省山区第一县”的目标奋进,努力建设“大美安溪、实力安溪、小康安溪、活力安溪”。希望安溪道教协会高举爱国爱教旗帜,齐心协力,在弘扬国学、丰富“安溪学”,打造安溪本土的文化品牌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更好地为“四个安溪”建设聚心聚智聚力,造福社会。

安溪县道教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理监事会就职庆典举行,来自全县239名道教界代表及海内外嘉宾800人欢聚一堂。县领导梁金良、苏宇霖、黄明哲、郑清花、林毅敏、新加坡道教总会陈添来会长、马来西亚道教总会陈和章会长等出席会议。

      县委常委、统战部长梁金良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道教协会正式成立表示祝贺。他说,安溪道教发展历史由来已久,县道教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县道教事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梁金良要求,县道教协会要加强自身建设,,团结协作,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营造融洽的活动氛围;要扩大对外交流,加强同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等国家道教界的友好往来,丰富合作内容,扩大交流领域,共同发展道教事业;要积极服务社会,广泛开展救苦救难、捐资助学、修桥铺路等公益慈善活动,为民众解忧,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县道教协会选举李育源为县道教协会会长,会址设在凤城镇凤山路东岳寺城隍庙内。

 


:

安溪道教筑坛崇,。

盛放河灯辉洞府,遍燃田烛照罗酆。

生灵痛忆硝蹄苦,志士屏驱束棒凶。

告慰忠魂欣震旦,治平唱响七旬冬。

(硝蹄:指硝烟与铁蹄。束棒:乃法西斯主义代表权威的标志)

乘兴又题联曰:

追往昔,,炮火连天,弱国曾无宁日;

看今宵,河灯放,道心爱国,雨天亦有晴云。

(时逢阴雨天,当祭英魂及放河灯遂见晴朗,此乃道力神通感应天眼开矣)

 

八年抗日,万马振鬃,义愤填膺,力挽犀弓终落日;

一曲喧天,群龙昂首,风云变色,志伸鹏翮正冲天。


 
御倭救国,奋起雄狮,束棒有何威,谁奏凯歌伸正义?

抗美援朝,戳穿纸虎,锤镰将给力,我宣大爱筑和平!

 

筑坛福美,灯烛扬辉,八方携手捍和平,碧月同圆中国梦;

寄愿茶乡,江山鼓润,万众协心谋发展,蓝溪共奏大风歌。

 

乙未年中元穀旦 易金切




茶业腾飞 人人有责

茶为国饮,源于华夏,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普及于明清,而繁盛于当代,传承中华文明五千年。一杯优雅中国茶,穿越戈壁大漠,延绵浩浩陆上丝路,香传欧亚大地;一杯优雅中国茶,搏击海浪波涛,氤氲漫漫海上丝路,韵播环宇世界。

我邑安溪,群峰耸峙,溪流澄澈,置县后唐,产茶千秋。历代先民,穿梭劳作,悉心事茶,技艺精湛,先发明乌龙茶半发酵制作技艺,跻身国家级非遗名录;再发现培育茶树名种铁观音,后来居上、韵动天下;后发明茶叶短穗扦插技术,一举斩获国家科技大奖,永载世界茶叶文明史册国运昌达,盛世茶香;继往开来,谱写新篇。公元二零一八年一月十六日,。伟大时代、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安溪茶商代表谋定思进,不忘初心,坚定信心,弘扬匠心,上下同心,致力传播“安溪铁观音好喝一身轻”核心理念,推动安溪茶产业行稳致远,实现“二次腾飞”。我们共同倡议如下:

——感恩土地,饮水思源。石蕴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龙凤名区安溪,因茶而声名显赫,百万安溪人,因茶而小康富庶。要常怀感恩之心,感恩脚下厚实大地,孕育天地万物,诞生奇珍佳茗;感恩铁观音清芬雅韵,滋养一代代安溪子民,芬芳四海亿千茶客;感恩普天茶人,钟情安溪,热爱安溪茶文化。要以一颗虔诚爱茶之心,饮水思源,护根固本;以一份真挚爱乡之情,热心桑梓,回报社会。——坚守品质,保牌护牌。千年茶史铸辉煌,大浪淘沙始见金。安溪铁观音千揉百焙,品牌价值遥居中国茶类第一。安溪铁观音七泡余香,匠造扬帆新茶路,香醉欧美东南亚。荣耀华光,来之不易;守护品牌,责无旁贷。我广大安溪茶商,要爱乡爱家,珍惜荣誉,秉承品质至上、服务至诚理念,彰显道义担当,挺立我安溪茶之泱泱美名,永固我安溪茶之万代伟业。——诚信立基,善行天下。茶可行道,普天同品。茶有嘉德,纯雅礼和。茶商之道,义利兼顾,以利为先。千百年来,我安溪人忠实勤劳,团结互助,砥砺奋进,爱拼敢赢,乃有今日安溪之辉煌成就。今日我安溪茶人,更要自信自强,创业创新,时时处处执事以信,待人以诚,走好正路,善行天下。要爱我安溪铁观音,养足人生精气神;展示安溪茶人真风采,留得馨香满人间。——团结奋进,共赢未来。汇聚众力者胜,度势谋远者赢。今日我安溪茶商,要志存高远、勇为人先,携手团结、汇集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抓住机遇、展示作为;要积极适应新常态,主动拥抱新时代,协契中国六大茶类、百千产茶名县,携手并肩,同舟共济,逐梦神州,扬帆海丝,奋力开启安溪茶业豪迈新征程,精彩书写中华茶文化历史新篇章!

 倡导的茶道精神理念


 (纯)茶性之纯正,茶主之纯心,化茶友之净纯;  


(雅)沏茶之细致,动作之优美,茶局之典雅,展茶艺之神韵;

   

(礼)感恩于自然,敬重于茶农,诚待于茶客,联茶友之情谊;

   

(和)人与人之和睦,人与茶、人与自然之和谐,系心灵之挚爱。唐末宋初,有位裴姓(俗名)高僧住在安溪驷马山东边圣泉岩的安常院,他自己做并传授乡民,乡民称茶为圣树。元丰六年(1083年),安溪大旱,请来普足大师祈雨果验,乡亲留普足大师于清水岩,他建寺修路恩泽于乡民。他听说圣茶的药效,不远百里到圣泉岩向乡民请教种茶和做茶,并移栽圣树。

一天,普足大师(清水祖师)沐浴更衣梵香后前往圣树准备采茶,发现有美丽的凤凰正品茗红芽,不久又有山羌(俗称小黄鹿)来吃茶叶,他眼见此情景,非常感叹:“天地造物,果真圣树”。清水祖师回寺做茶,用圣泉泡茶,他思忖:神鸟、神兽、僧人共享圣茶,天圣也。此后,天圣茶成为他为乡民治病之圣方。

清水祖师也将自己种茶及作茶的方式传给乡民。南岩山麓,一位退隐打猎将军“乌龙”,因他上山采茶追猎无意发明摇青工艺及发酵工艺,做出的天圣茶香气更足,味更甘醇。乡亲向他学习,以后,用此工艺做的茶大家都叫乌龙茶

王士让告假回乡访亲会友,在南岩山麓发现此茶。乾隆六年(1741年),王士让奉召赴京师拜谒礼部侍郎方苞,携茶相赠。方苞品后,自感为茶中珍品,遂转献乾隆,乾隆召见王士让询茶来处,王细说茶之来源,乾隆细观茶叶形似观音脸重如铁,便赐名为“铁观音”。

茶文化饮茶史


   的饮茶史至晚可追溯到东晋。《晋书·艺术传》记载,单道开在后赵的都城邺城昭德寺坐禅修行,不畏寒暑,昼夜不眠,“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伏苓之气,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古代有将茶与姜、桂、桔、枣等果料香料一同煮饮的习惯,茶苏即此类。初传中国,国人多视为神仙方术一类。而当时僧人多修习小乘禅法,且严格遵循过午不食的戒规。为了补足午后的营养,提神益思,驱除禅修中的昏沉,同时也为了养生,迫切需要一种秘方或带有药有用功能的饮料(午后可饮果汁等)。而正是这种需要,两千年来,使茶与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茶在寺院普及是在唐代,尤其是禅宗兴起之后,并影响及于社会。《封氏闻见记·饮茶》记载:“南人好饮之,北方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寝,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宋代禅僧饮茶已十分普遍。道原《景德传灯录》中说到吃茶的地方就有六、七十处之多。其中有“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日‘饭后三碗茶”之句。一些禅僧到了一日几遍茶,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正是由于饮茶的普遍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禅寺一般在法堂东北角设“法鼓”,西北角设“茶鼓”。如宋林逋诗:“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丛林四十八单职事中事即有“茶头”一职,司掌煮茶,献茶待客。在山门前还有“施茶僧”,为香客游人惠施茶水。寺院的茶一般分三种,《蛮瓯志》载觉林院僧人“待客以惊雷筴(中等茶),自奉以萱带草,(下等茶),供佛以紫茸香(上等茶),盖最上以供佛,最下以自奉也。”此外根据用处不同,茶有种种名目。如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接受戒年限先后饮茶,称为“戒腊茶”,住持请所有僧众饮茶,称为“普茶”;化缘所得,称为“化茶”;平时坐禅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焚香一枝,香后监直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  


  禅宗寺院大多数都建于名山胜地、绿水青山之间,而且有着“农禅并重”的传统。因此有条件的寺院都辟有茶园,流传至今的名茶不少即源于这些寺院的僧人之手。例如四川蒙山茶,相传为汉代甘露普慧禅师亲手所植,有“仙茶”之誉,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宋元以来,该茶以寺院所制最为得法,因此当地多以僧人为茶师;江苏洞庭山水月院僧人擅长制茶,出产以寺院命名的“水月茶”,即今有名的碧螺春茶;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具有色泽绿润,久饮香气不绝的特点。它曾以优异的质量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金质奖章和奖状。此外,普陀山的普茶、黄山的云雾茶、大理的威通茶、天台万年寺的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等;都是最初产于寺院的名茶。  

  茶文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即禅师们借茶说禅而留传下来的公案故事。例如《五灯会元》记载,一客人向南隐问禅,南隐以茶相待。他将茶水倒入杯中,茶满了仍继续倒……,客人说:“师父,茶已经满了,不要再倒了。”南隐说:“你就象这只茶杯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反映了禅去执、空灵的境界。另一关于“赵州茶”的公案尤为著名。赵州从谂禅师问新到僧:“曾到过这里吗?”回答说:“曾到过”,赵州说“吃茶去”。又问一僧,回答说“不曾到过。”赵州仍说“吃茶去”。院主听了觉得奇怪,问赵州:“为什么曾到者让吃茶去,不曾到者也让吃茶去?”赵州叫院主,院主答“在”,赵州说:“吃茶去”。这个公案较好地反映了临济禅剿绝情识、机锋峻烈的家风。中国协会会长、当代诗人赵朴初十分喜爱这则公案,常将它用于作诗中。例如为河北赵县柏林寺赵州从谂和尚影像碑题诗“平生用不尽,拂子时时竖,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此外他还作过一首五言绝句:“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赵朴初曾多次将此诗写成条幅赠人或贺会,以启发人们去继承和体会古德“茶禅一味”的旨趣。

神茶“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的境界

 

 

品到深处才懂茶

 

    国人爱茶,一日不可无此君。沏茶敬茶是待客饷宾迎亲会友不可缺的礼节。每到一处,主人除了给你介绍山水胜迹,少不了要让你品尝当地的名茶。一杯热茶端上来,自然有种心灵的沟通,感情的融合,一切尽在不言中。

 

  茶是平淡温和的,不像酒那样热性张扬,也不似咖啡浓艳激人,即使是香味也只像梅的冷香、水仙的幽香,她的水色、韵味、品位可与玉与水晶媲美。正是有了这些特性,才和中国人主张中庸之道,养心养情之说相契合,茶自然是国人的所癖所好。茶为神树,一身清正,忌俗、忌尘、忌噪音、忌油腻、忌膻腥,她是天地日月孕育的精英,呼吸山岚云雾雨雪之清?或是沏泡在壶中,抑或是收藏在罐里,虽然经历采摘、揉搓、滚煞、烘炒、气蒸等多道工艺,她都是一个活的生命,只要一遇到水,她就演绎生命的精彩,释放生命的本色,让你体味生命的原味。

 

  因而,她对水质、水温的要求极高,唯有地母之乳、名山之泉、天落雪水才能和她匹配;火之过燥,沏之过急,闷盖过久,都得不到茶的真味,只能闻到烟火的熟汤气。如今,喝茶花样迭出,又是柠檬,又是玫瑰,又是茉莉,又是菊花,都失去了茶的本色,把茶的清纯幽香,涩中回甘,沁心润肺,两腋生风,耳目清亮的体验全都丢失了,那叫什么喝茶?喝茶,是种心灵的放假,精神的滋润,三五好友,假座山水之间,选个幽静茶馆,泡上一壶阳羡雪芽、太湖翠竹、茗鼎名茶……慢慢等待,细细去品,让你浮躁的心态平稳下来,让你矜持的神情放松开来,然后你嗅到飘逸的茶香,看到叶片在杯中自在沉浮的姿态,于是你注意到窗上的竹影摇曳,听到高树的鸟鸣,于是你的思绪变得清新而高远,怡悦的快感渗透到身体的每个细胞,这时,神茶在你不知不觉中助你进入“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的境界。  

 

 山水茶乡文化
点击关注可弹出隐藏图片




 山水茶乡文化
点击关注可弹出隐藏图片


 山水茶乡文化
点击关注可弹出隐藏图片





长按二维码识别二维码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