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优质茶叶交流组

普洱茶的历史全景:从“元昌号”到“88青”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普洱茶是没有老茶、熟茶等概念的。这时的普洱茶还是港澳以及东南亚茶楼里一款不太高端的茶饮,面对的对象也多为普通市民。

 

粗粝的外观,肥厚的叶片、浓醇的茶汤,这些在外在因素让普洱茶显出充分的历史感,但实际今天定义下的普洱茶历史并不太长。

 

普洱茶作为一类茶的名称始于清朝,但并不等同于今天的概念,而普洱熟茶诞生至今不过四十余年,老茶概念的出现尚不到四十年。纯料、古树等提法,甚至只有十余年。普洱茶走到今天,价格屡创新高,其中固然有资本运作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时间赋予了这款茶新的寓意。

 

三十余年来,普洱茶一路走高的过程,也是人们重新认识这款茶的过程。

 

茶庄里的“号级茶”


黑茶(普洱茶)形成的具体时间在历史上并没有确切记录,但这一茶类形成的过程却是可考的。唐宋以来,直到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前后大约千余年时间,历代王朝都实行“以茶易马”政策。在长途贩运过程中,被加工成团块状的绿毛茶,就在“船舱中、马背上”形成了黑茶。

 

泸定到康定的运茶人,拍摄者Auguste Francois(中文名方苏雅)其为1899—1904年法国驻中国云南总领事


黑茶是官方边地政策的产物,加之其制作工艺相较于民众日常饮用的绿茶等而言更为粗放,并不符合大众习惯。至少在清雍正以前,黑茶(普洱)没有大量进入普通百姓生活。

 

清代云南地方政府向朝廷进贡的贡品中也有茶叶。在普洱茶市场兴起后,常有附会者以此来讲述普洱茶的辉煌历史,但实际上这些进贡并非出于朝廷对某一事物的偏爱,。各地都要将所出物产择其优者解递进京,其一是讨京中权贵欢心,更主要的还是表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一概念。

 

直到清末,普洱茶才成为民众的日常饮品。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直到清末,为普通民众生产普洱茶的茶庄才正式出现。

 

清光绪初年,在倚邦街开业了一家茶庄——“元昌号”,这是有史可查最早的茶庄之一。生产的茶叶,主要销往四川及北方地区。光绪中期,元昌号在易武大街开设了分行——“福元昌号”,福元昌号选用易武山大叶种普洱茶菁,制造精选茶品。

 

福元昌号在光绪末年一度停业,直到1921年才又重新恢复,,易武的茶号全部歇业,福元昌号也正式停业。

 

今日倚邦早已不复昔日繁华,唯有街市布局,还与旧时相仿


清末到民国,是云南茶业大发展的时期,众多茶庄相继开业,在民国初年,普洱的茶庄有二十多家,易武有大约三四十家;勐海和景洪最辉煌时约有三十家。符合今天定义的普洱茶也诞生于这一时期。这些茶庄的命运大都和元昌号相似,在纷乱的局势中起落,最终消逝。

 

时至今日,众多茶庄无一传承下来。由于时间久远,加之没有建立完整的档案记录,以至于今天没人能说清这一时期茶庄的确切数量。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以前,这些茶庄所生产的茶叶都被称为“号级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号级茶”在市场上还能偶然见到,但今天已基本绝迹,只留下关于这些茶的传说。

 

1896年,云南红河一名正在揉茶的青年男子  Auguste Francois(方苏雅)摄


除了上文所说的福元昌号外,此时号级茶比较有名的还有“宋聘号”、“同庆号”、“敬昌号”等。“号级茶”发源于易武,所以存留至今的“号级茶”,也几乎都是易武茶。

 

“宋聘号”茶庄同样创立于光绪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民国时,“宋聘号”因为联姻与当时云南最著名的茶庄“乾利贞号”合并,共同经营易武等地的普洱茶,致力于普洱茶出口。是香港、新加坡等地普洱茶价格和质量的标杆,香港普洱茶的价格以“乾利贞号”、“宋聘号”为最高。

 

“宋聘号”圆茶内飞


“同庆号”由石屏刘姓茶商创建。后来通过姻亲关系继承了易武土司的很多权利。它的出口圆茶在香港卖价仅次于“乾利贞号”和“宋聘号”,是第二等茶的代表品牌。

 

“同庆号圆茶内飞


“敬昌号”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它是河西(今通海)商号“原信昌”的分号源馨茶厂的商标。源馨茶厂压制圆茶大约始于1941年,主要揉制江城、易武的茶叶。“敬昌号”圆茶主销香港、泰国。创建品牌时,“敬昌号”以价格打开市场,成为“宋聘”、“同庆”之后的第三梯队。“敬昌号”的黄金时代是1945年到1946年,依仗总号丰厚的资金基础,,全部销往香港,获利丰厚。

 

,江城的茶山或撂荒,或被伐,。于是“敬昌号”更多地采购易武茶压制圆茶。收购活动持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随后,因在镇反运动中茶厂经理李文相被枪毙,经营宣告结束。


“敬昌号圆茶内飞


清末到民国茶庄的盛衰和这一时期云南的时局密切相关。光绪末年,云南各少数民族反清起兵,其中杜文秀军更是打到普洱。这导致云南茶业中心开始由倚邦转移到易武。

 

这场兵祸多年后才得以平息,这期间茶叶内销通道基本中断。后来法国人又侵占印度,禁云南茶,茶叶外销也受阻。民国初年,倚邦地方势力又与政府官员发生军事冲突,直接导致了倚邦的衰落,导致易武取代倚邦成为六大茶山的中心。

 

,所有茶庄全部歇业,让云南茶业大受打击。1942年的一场大火,几乎焚毁了整个倚邦,让其元气散尽无法再振。

 

从清末到民国,虽是普洱茶大发展的一个时期,但在诸多外因的影响下,其发展始终受到不小的阻碍,民国并非黄金时代,普洱茶真正稳定发展,还是在1949年之后。


历史的影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茶庄消失,成了书籍账本中的一个影子。除了这些文字记载,便只有留存不多的一些遗址和茶饼能证明茶庄的存在,这也是今天人们追寻普洱茶历史的重要线索。

 

如今,“福元昌号”的旧址还在易武大街,被挂上了牌子供人凭吊。其出产的茶饼,只有极少量存世。想来也可理解,茶叶本就是消耗品,当年又没有老茶的说法,人们不会囤积茶叶,这些遗留下来的茶饼也是角落里被人遗忘之物。

 

位于易武大街的“福元昌号”旧址 


2013年,嘉德就曾拍出过一桶1350万元人民币的"福元昌",这创下了整个老茶交易体系里的最高纪录。拍卖的这桶“福元昌”,每饼茶都有一张浅蓝色内飞,手工钤盖朱砂红印。

 

“福元昌”圆茶的内飞还有一些存世,内飞共有三种色纸,为浅蓝、红紫、白三色。这些茶叶内飞均由糯米纸制作,留存至今的也大都遭虫蛀。

 

“福元昌园茶内飞,左为蓝纸,右为红纸


普洱茶真正迎来现代化规模化生产,是在1949年之后。今天来看,这种规模化生产的好坏还需两说。但无可否认,这为此后普洱茶发展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固的机制。

 

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施行统购统销,那些历史悠久的茶山只生产原料,几乎不再参与生产。不少茶山改种粮食,大量古茶树【注】被伐。著名的贡茶之山曼松只留下了一二百棵老茶树,且融入莽林中,难以寻找。现在古茶树还保留较多仅有麻粟树、倚邦、曼拱等地。

 

再说六大茶山之外的重要茶区勐海。上世纪80年代,云南省茶叶会议提出对树龄大、树势衰老的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勐海大量古树被砍伐或矮化改造,有的甚至被改成甘蔗田。只有那些交通不便,拖拉机都上不去的山间,还保留了一些古树、大树。2003年茶树普查时,1958年的统计的88828亩,每亩平均240株,还剩下了46216亩,每亩平均92株。

 

毫无疑问,古树、大树普洱茶在今天已是非常稀缺的资源,但现在销售普洱茶的商家,无一不说自己的普洱茶产自古树,其中水分可想而知。

 

在1949年后的普洱茶行业里,勐海取代了六大茶山,成为生产加工的中心。。其前身,是由民国政府的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和云南省富滇银行共同出资,由江苏常熟人范和钧创办于1940年的“佛海实验茶厂”。

 

范和钧与佛海茶厂的学徒,中立者为范和钧


佛海茶厂最初并不生产普洱茶,而是生产在国际上更有认可度的红茶,这里出产的第一批工夫红茶共计335担,用装沱茶的竹篓运到香港,再通过民国政府设在香港的“富华公司”改装铝罐和木箱转销英国,以每磅800便士的价格售出。

 

民国时佛海茶厂生产的时间不长,几乎是刚刚装好全部设备,就因为战事紧急拆了机器,撤离人员。中途只在1944年恢复生产了红茶43担,收购当地私商紧茶3268驮,旋又停业。

 

佛海茶厂的部分制茶设备


再开工时已经到了1952年,茶叶领域进入了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时代。那一年,,确立了茶叶领域的分工

 

、推广、改良及初制工作;中国茶叶公司系统管收购、精制和贸易业务。”

 

在新中国刚成立时,出口创汇是重要工作之一。茶叶系统里,最能打开国际市场的是红茶。于是,1952年中茶总公司决定在云南推广红茶生产,组织了红茶推广队,还专门借调皖南技工到勐海茶厂教授红茶制作方法。佛海茶厂变成了勐海茶厂,主要产品却还是红茶。

 

上世纪五十年代,勐海茶厂生产的外销红茶


这些红茶按照中茶总公司的调拨计划运往汉口,在苏联驻武汉代表检验质量合格后,装火车从满洲里出境,出口东欧的茶叶由水路运到上海,从上海装船运出。勐海茶厂、凤庆茶厂因为加工能力不足,一度还要把红毛茶调到绍兴茶厂、重庆茶厂和赵李桥茶厂加工。

 

这一时期,勐海茶厂对国内销售的大宗是绿茶。在云南,绿茶最传统的工艺是晒青,就是将鲜叶手工杀青、揉捻,摊在草席上曝晒,可以理解为是如今普洱茶生茶没有压成饼时的状态。


老茶与“红印”

 

普洱老茶具体出现于何时,并无确切说法,但大多认为其收于香港,不过并无崇尚之风。喝老普洱的风气则兴起于台湾。

 

唐宋以来,中国的饮茶之风都尚新,即便原料极佳,隔年的茶叶也被认为品质要下跌很多。究其原因,大体因为所饮用的多是绿茶,而绿茶是不能过久存放的。

 

待到清中期,六大茶类完备,发酵茶开始进入民众日常生活,饮老茶的风气才开始慢慢兴起,早期广东和香港贵族士绅就常喝老六安(并非今天的六安瓜片,而是六安骨——以乌龙茶下脚料制作和六安篮茶——产于安徽祁门,和六安也没关系),而这时的普洱茶在香港主要供给茶楼——因为其大宗便宜,叶肥耐泡。

 

这种喝老茶的习惯延续到了普洱茶上,上世纪70年代末,台湾在经济大发展后迎来文化复兴,人们开始注意到老普洱。经历过时间转化的普洱,呈现出别样的魅力。如此,普洱茶才从普通市民阶层的日常饮品,变作茶业新贵。

 

黑茶(普洱)是真正意义上的发酵茶——在加工过程中有微生物参与品质形成。而且在贮藏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胞外酶作用,黑茶产生了很多其他茶类没有或者含量低微的生化物质,形成了独特的风味感受。伴随时间推移,这种转化不断加深,最终成就了老茶。

 

在我看来,老茶虽好,但也有时间限度。我并不认可那些时间过于久远的老普洱,清末与民国初的“号级茶”,与其说是拥有非常的特质,不如说是一种心理感受。毕竟一口喝下去,便是百年历史。

 

或许因为存量稀少,我至今没有见过针对这些百年老茶的检测报告,而通行的论调,则是说普洱越老越好,恨不得追寻到唐宋之时。我认为,根据普洱茶的理化特性,在适宜的存放条件下,三十年左右当可达到品质的巅峰,此后慢慢下滑,五十年以上的普洱茶究竟适不适合饮用,还存疑问。至少在看到可信的检测报告前,我不会给予肯定的回答。

 

 “印级茶”是继“号级茶”之后对普洱茶的代称。“号级茶”百花纷呈,品类繁多,但“印级茶”却只有寥寥几种。印级茶里最悠久的是“红印”,这一名称因其包装字迹全部都被印成红色而来。

 

上世纪五十年代勐海茶厂生产的“红印”,今天一饼“红印”的市场价格在100万元人民币左右


“红印”是一个时代的分水岭。在它之前,普洱茶由私人茶商生产,而从“红印”开始,普洱茶从茶菁收购到茶叶销售都由国家经营。

 

,止于50年代末的国营勐海茶厂。但实际“红印”的生产时间不会早于1952年。

 

1951年中茶公司在《解放日报》、《大公报》上公开征集商标。华东公司的职工曹承煦设计的八个红色的“中”字组成圆圈,中间为绿色的“茶”字的图案被选中,当年底注册使用,这就是著名的中茶牌“八中”商标。

 

“红印”中间的“茶”字由注册的绿色变成红色,并没有什么特别含义,只是因为当时勐海县里只有一个小印刷厂,一次印不出两种颜色,为了图方便就都印成了红色。这种违反注册规定的包装一直使用到中茶公司北京的人来,才被纠正。

 

“红印”在国内并不多见,偶尔能见的都是海外回流而来,甚至“红印”都不是一个通行的名称。在出产之初,它被称为“侨销圆茶”。

 

上世纪五十年代,勐海茶厂里生产的圆茶只有两种,一种叫“内销圆茶”,一种叫“侨销圆茶”。因为茶饼上的信息非常少,为了加以区别,只能从包装上来区分。“红印”是“中茶牌”商标的“茶”字为红色,“绿印”的茶字是绿色,“黄印”是黄色,还可以分成“薄纸”、“厚纸”。每一个细微的包装改变,都代表不同的年代和批次。

 

外销到内销


研究普洱茶的历史,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那就是普洱茶的销售是由外而内的。从清末到民国,普洱茶的大宗都是供给出口。建国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也是如此。曾经人们印象中关于普洱茶制作粗犷的印象也很符合实际,这一切都和普洱茶所面对的客户有关。

 

出口的普洱茶,多销到香港和东南亚的茶楼。茶楼的要求是耐泡和价格低廉,选择中下等级的茶菁刚好合适。但是,茶菁的等级跟茶叶的好坏不是一回事,评价茶叶有外形、内质八个因子,包括条索、色泽、整碎、净度、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的嫩度和色泽,只要符合这八个因子的描述,就是好茶叶。

 

在普洱茶的历史中,香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其一因为这里茶楼遍布,民众多有饮茶的习惯,这促进了普洱茶的贸易;其二便是这里湿热的气候,间接催生了普洱熟茶的诞生。

 

茶楼,是香港人一天生活的起点,以及日常人际交往的处所


云南普洱茶1973年才开始直接出口香港,市场绝大部分份额也一直由广东省茶叶公司占据。广东省公司用本地原料拼配云南大叶种原料供应香港,直到1984年之前,每年销往香港的普洱茶也就10吨到20吨,并且绝大部分是散熟茶,直到1984年才突破上千吨,也是以散熟茶占据绝对份额。

 

占据绝对份额的散熟茶,就是普洱茶应对市场的例证。

 

云南气候干燥,普洱茶的发酵陈化需要很长时间,而在香港湿热的环境中,这一过程被大大加快。于是,喝惯了这种加速发酵茶的港澳市场对普洱茶便有了“红汤、叶底黑,有陈味”的要求。而在喝惯了晒青绿茶的云南人看来,这茶是有霉味的。如果按照茶叶公司规定的红茶、绿茶评审标准,这算过失茶,不能收购销售。但这种味道,却是港澳市场喜爱的普洱茶口味。

 

为了满足港澳市场的需求,普洱茶的生产也在进行调整。1955年,云南省茶叶公司曾经通知下关茶厂对出口的紧压茶进行后发酵试验,但因信息匮乏,试验不了了之。

 

1973年,这一计划重启。在当年春天召开的茶叶加工座谈会上,,特别强调要发展发酵的晒青茶品供应港澳市场以替代越南茶叶。

 

同年,云南茶叶公司从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的抽调技术骨干,组成研发小组。派往广东学习,因为广东气候与港澳一致,且联系多,广州已经有了成熟的发酵技术。


学习归来,研发小组的骨干们分别在自己的厂里试验熟茶。从1974年底开始,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以及下关茶厂三家茶厂的人工渥堆发酵陆续成功。也是自此时起,普洱熟茶作为普洱茶的一个分支品种,开始走向市场。

 

“干仓”、“湿仓”、“88青”

 

普洱老茶、熟茶概念的产生,源于人们对这一茶类认识的加强。虽然茶叶陈化的过程可以复制,但在当下所喝到的每一款老茶,都是唯一的。在“号级茶”、“印级茶”之后,最引发市场关注的,或许便要算“88青”了。

 

我第一次听说“88青”,是在2013年初。当时在茶叶市场认识的两位茶友邀我前去分享一泡“88青”,茶确是好茶,但是否真是“88青”我并不太确定。当时这款茶大约在一万余人民币一饼,四年后,这款茶的标价已经到了十万,即便行内熟人要入手,一饼也要四五万元。

 

陈国义签名认证的“88青”


从市场的认可度以及这款茶的稀缺程度来说,这个价格并不过分。从普洱茶行业整体来看,“88青”的价值或许在于其重新定义了当下语境下好茶的标准。

 

 “88青”这款茶的核心人物是香港人陈国义。说“88青”由他一手缔造也不为过。1993年,勐海茶厂驻香港的业务代表陈强拿着一批普洱茶样,找到陈国义,向他推销。机缘巧合之下,陈国义将当时仓储的这批全部产品收入。这一举动,在十余年后成就了一个财富传奇。

 

当年陈国义收下的这批茶,茶号为“7542”。因为茶饼呈青色,“88”又与粤语的“发”谐音,所以陈国义将其定名为“88青”,这实际与1988年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当时,普洱茶的计量单位为“一枝为12筒,1筒为7饼”陈国义一共收了350枝,也就是两万四千饼,总重十点五吨。

 

在收入这批茶时,陈国义对其体积没有丝毫概念,等到明白这批茶所要占的空间时,他傻眼了。陈国义的商铺不大,根本堆放不下这么多茶叶,所以他要求勐海茶厂两年内分四批发货。而他去租用了一间公仓,用以存放这些茶叶。

 

一段时间后,这批茶叶开始陆续走入市场,并获得一致好评。到2003年前后,普洱茶开始在大陆流行,“88青”也搭上这班顺风车成为一代名茶,价格一再攀升。

 

除了陈国义手上的这批“7542”在市场上流通的“7542”还有不少,在“88青”价格疯涨之际,有些茶商也开始蹭“88青”的热度,但凡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生产的“7542”青饼都被冠以“88青”的名号。

 

但实际上,“88青”除了茶菁品质优良外,其存储条件或许更决定了此后茶叶品质的变化。陈国义的这批茶,一直存放在干仓中,所谓干仓是指仓内空气湿度低于80%,在这种环境下,茶叶陈化速度慢,但品质很高。而空气湿度高于80%的湿仓,茶叶陈化速度快,品质要受到一定影响。

 

在“88青”走红之前,绝大多数普洱茶只对茶叶年份有要求,存储条件还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88青”正是明确了仓储条件这一要素,在此后的普洱茶品鉴交易中,干仓、湿仓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这其实也是伴随时间推移,人们对普洱茶认识加深的体现。

 

时至今日,陈国义靠“88青”赚取了不菲身家,他也在各类场合不断强调普洱茶的年份,三十年在他看来只是起步。很难说这其中没有经济因素在助推,毕竟当下越是时间长的茶,价格就越高。好茶的确需要时间沉淀,但最终决定茶叶品质的,还是品饮感受。

        

古树、纯料


曾经,普洱茶的加工要求拼配,其技术核心也在于此。所谓拼配,便是一饼茶的心茶、面茶都由不同的茶叶构成,这是一门技术,也是当时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不得不。

 

在只强调产量的计划经济时代,所有茶树统一采摘,摘下来的茶叶只能通过一些外在标准来判断等级,于是老树、新树、大树、小树的茶叶都被混在了一起,为了确保茶叶品质的统一度,拼配也就顺理成章了。

 

拼配在某种程度上也构成了这一时期茶叶的独特品质,成为这一时期普洱茶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普洱茶迎来市场高位之后,尤其当古树成为稀缺资源之时,对于树种和原料来源的强调,成为了普洱茶的新标准。

 

“班章”、“冰岛”,这两款茶就是这一标准之下的代表。今天,班章的价格已经超过一万元一公斤,冰岛的价格还要更高。就品饮感受而言,这两款茶无疑是极佳的。抛弃拼配,强调纯料也是普洱茶脱离茶叶大宗贸易,向精品化发展的市场自然选择。

 

老班章古树的鲜叶及干茶


源于人们对这两款茶的喜爱以及对老茶的追捧,今天市场上可见很多打着十余年乃至数十年“老班章”招牌的茶品,但实际上2008年之前,“老班章”纯料的茶叶几乎不可能出现。

 

老班章位于勐海茶厂的收购范围内。2002年之前,老班章不通公路,茶叶需交到位于新班章的勐海茶厂的收购点。勐海茶厂的收购制度一直是按5级10价收购,与如今的山头茶按重量收购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茶厂在各地收购的同级别毛茶,到茶厂后匀堆备料。

 

2012年时的班章老寨,交通状况都还很差


因此2002年之前的老班章茶叶不可能细分,茶叶收购都是按级别收购,而非按区域收购,班章村委会下属有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峨、坝卡囡等寨子,广别寨子也在其附近,2004年勐海茶厂改制之前的“班章茶”实际是个大概念,包含了班章村委会所有寨子的茶叶。


老班章茶叶也是2008年陈升茶厂介入之后才正式名声大噪。只不过,2003之后,的确有小茶商专门收购老班章茶叶制作的茶品,所以,市场对于老班章的概念也宽容地推导至2003年。

 

进入陈化过程的普洱茶在不断变化,人们对于普洱茶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但终究,一款普洱茶的优劣,除了交给时间外,还是要看喝茶人的嘴巴与舌头。还是那句话——只有好喝,才是好茶!

 

注:在现在语境里,古树指的是树龄在300年以上的树,大树的树龄是100年到300年,100年以下是小树。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