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优质茶叶交流组

青茶诞生的时间节点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第一章、前言

青茶,现代的认知可以等同于乌龙茶。乌龙茶作为一大类,下面涵盖了众多子类,如武夷岩茶,铁观音,漳平水仙,凤凰单枞,冻顶乌龙,文山包种,东方美人茶等等。

青茶有别于其他茶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做青工艺,做青工艺使得茶叶进行酶促与氧化反应,俗称发酵,从而产生迷人的特殊香气。青茶发源于武夷山,应该是没有异议的。那么发源于什么时间,却没有比较靠谱的文献解读,所以我就来探究下青茶诞生的时间节点。

 

第二章、史料记载

史料一:目前最翔实的记录青茶工艺文献里面出现时间最早的是1717年(清康熙56年)崇安县令陆廷灿所著《续茶经》所引王草堂《茶说》:“武夷茶自谷雨采至立夏,谓之头春。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子风日中,名曰晒青,候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老叶及枝蒂,使之一色。”

史料二:阮旻锡的武夷茶歌: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若遭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淡无味。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岩阿宋树无多丛,雀舌吐红霜叶醉。终朝采采不盈掬,漳人好事自珍秘。积雨山楼苦昼间,一宵茶话留千载。重烹山茗沃枯肠,雨声杂沓松涛沸。

史料三:周亮工《闽小记》中“闽茶”记载:“武夷,萦帽,笼山皆产茶。僧拙于焙,既采则先蒸而后焙,故色多紫赤,只堪供宫中洗涤用耳。近有以松萝法制之者,即试之。色香亦具足。经旬月则紫赤如故。盖制茶者,不过土著数僧耳。语三吴之法,转转相效,旧态毕露。

史料四:1786年,袁枚到武夷山天游寺饮茶后写到: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一二杯,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第三章、史料分析

根据第二章列举的文献史料四,最晚的应属1786年的袁枚的诗词。“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其品饮方式,与风味类型已于今日武夷岩茶无异。

故而标记时间节点为1786年。

再往前走,史料一中,1717年崇安县令陆廷灿所著《续茶经》,列出茶制作方法:武夷茶自谷雨采至立夏,谓之头春。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子风日中,名曰晒青,候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

谷雨至立夏,晒青,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茶采而摊,摊而摝(抖动),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这些文字,都与今日青茶工艺及其相似,才谷雨至立夏的成熟叶,晒青,做青,杀青后烘焙。可以确认是今日青茶工艺。

因此可以把青茶出现时间前推至1717年。

另外,文中用文字表示出来的工艺,因为文字记录于同时期,故而可以排除文字的歧义。这个非常有价值。

通过如下文字:阳羡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

得出这样的解释:阳羡片,蒸青绿茶,松萝龙井,炒青绿茶。蒸,即蒸青。炒,即炒青。焙,即炭焙。

接着看史料二阮旻锡的武夷茶歌,阮旻锡(约1627-1707),字畴生,号鹭岛道人,为同安县人,1655年被郑成功聘入储贤馆为幕僚,晚年遁入空门,法号超全,1685年前后来到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隐居武夷山。武夷茶歌并没有直接写出青茶的制作方法,其中涉及青茶的文字提取如下:“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从茶叶风味形成的机理,作者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如梅斯馥兰斯馨”,一定是茶叶发酵才有办法形成!“大抵焙时候香气”,焙,上文已经考据过,是炭焙了!那么凭发酵形成浓郁花香,再用炭焙转化,固定品质,应该就是如今青茶的雏形。

这个工艺,从其茶歌中所表现来看,已经不像是个刚出现的新工艺,而且是技术已经成熟的工艺了。

茶歌中还有一个点,在我看来非常有意思:“终朝采采不盈掬,漳人好事自珍秘。”漳人好事自珍秘,可以传达一个现象,此时这种经过发酵的茶,虽然工艺成熟,但是生意人(漳州来武夷山做生意的人)还是当成难得的好东西。曾有产区的人跟我说,就在10多年前(可能指2005年左右吧),还有人把头等奖的茶青做成淘汰茶。现在,这种情况不会发生了,因为技术已经快普及了。这不由得让我产生了关联:1685年,阮旻锡的武夷茶歌还反映了经过发酵的青茶因为特别,被异常珍视。32年后的1717年,工艺就被详细的写进文字中。而且此说法还是《续茶经》引用了王草堂《茶说》,那么实际工艺被披露的时间应该要更早。从保密的技术到变成公开的技术,30年左右的时间,完全是合理的。

因此,青茶诞生时间前推至1685年。

最后,解析下史料三,在之前的文章《从那些传说讲起,谈谈红茶真正的起源》(作者:陈绎元)中,已经分析过这个文献,其描述的背景是1567-1600年,松萝法引进武夷山后的情形。这段时间,诞生了红茶。虽然和青茶的诞生关系不大,但是依然能发现一些线索,串起后来发生的事情。

“僧拙于焙,既采则先蒸而后焙,故色多紫赤,只堪供宫中洗涤用耳。”由上文得知,焙在当时的时期,指的就是炭焙,那么松萝法引进之前,武夷山就出现了炭焙的工艺。红茶的诞生,初衷是解决武夷茶绿茶工艺鼎盛时期产生大量因为萎凋过度产生的“残次品”回收问题。而且红茶在1640就已经大量由厦门转运荷兰再转运英国。【参见《从那些传说讲起,谈谈红茶真正的起源》(作者:陈绎元)】,因此鲜叶萎凋红变---炒(杀)青---炭焙这一制茶工艺流程已经是存在的。

因此只需发展出做青这个步骤,青茶的工艺就诞生了。

 

第四章、推论与总结

依然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当时的社会,若需要发展出做青这个工艺,一定是建立在大量的红茶生产之上的。也就是说,只有在红茶兴盛时期,才能大概率出现这种创新。

如上文提到,红茶在1640年大量由厦门转运荷兰再转运英国。加之之前文章【《从那些传说讲起,谈谈红茶真正的起源》(作者:陈绎元)】提到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其陪嫁为中国的茶具和221磅红茶,由此开启红茶风靡英国的序幕。可以推论出,从1640及往后的数十年,是红茶的兴盛时期。

因此,以1640年为起点,1685年为终点。在这个45年的时间区间,诞生了以做青为标志的青茶。基于武夷红茶的兴起,得益于某位闽南茶商的慧眼独具。凭借商业利润的驱使,迅速发展,并且迅速传播。

 



作者在某宝开有一家小店:朴秀佳物,贩售茶品。写文全属爱好,所以还望大家能多多支持,让作者得以继续为大家更新客观的,新鲜的,纯粹的,不忽悠的文章。


作者WX号:245522163 备注读者可添加。

再次感谢大家,祝大家万事如意!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