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优质茶叶交流组

姚月明|岩茶半机械制法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崇安茶场,从1955年夏季开始,就进行了一系列的岩茶初制机械的试制工作,并于56年春茶季节,大胆的投入了生产,但是因对大规模生产缺乏经验和足够的认识与估计,以及原料超过计划数的将近一倍,因此,一开始就引起设备不足的混乱和青叶的积压现象(特别在雨天萎凋上),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56年春茶的经验教训上,同年秋季再进行试验总结,针对某些方面作为改进,如工序平衡上的调整,比较充分的准备等,于57年春季又投入了生产,同时与手工作了实际的对比。从两年的实践结果来说:内质已基本上达到要求,外形则还不能完全符合岩茶习惯性的规格(粗壮、紧结、曲、缩)。

       在发现这些问题后,又会同了有关部门(建瓯茶厂、采购站等),再次进行试验,证明了岩茶初制机械化是完全可能的,除外形存在一定问题外,从整个来看是优越于手工初制的。


       将57年我场运用的岩茶初制机械介绍于后,以供大家研究:

岩茶手工初制工序是:采摘——萎凋(日光或加温)——凉菁——做菁(摇青和做手)——初炒——初揉——复炒——复揉——水焙(毛火)——簸——摊凉——拣剔——足火——毛茶。

萎凋

       一般的方法:鲜叶进厂后,立即利用水筛(直径90公分之圆筛)于晒菁架上进行日光萎凋,晚上或大雨则在焙间上层菁楼中进行加温萎凋(楼下加火盆,楼面每平方公尺摊叶2市斤)。日光萎凋一般仅翻拌一次,每平方公尺一般摊鲜叶1斤,翻拌后二筛并一筛。时间以日光强弱和青叶含水量灵活掌握。

       萎凋程度,一般比红茶稍轻,主要看:绿色由深变淡,叶子柔软,叶边卷起,主脉明亮,青味大减为适度(萎凋及以下工序均以第二叶为标准,一叶太嫩,三叶太老)。随即进行凉菁,凉菁时间不固定,以热散完为止(一般以有部分叶子之叶尖穿插筛孔为准)。


摇青

       凉菁结束后即入菁间进行摇菁,开始轻摇少摇,摇后即于架上等菁约一小时许,后又摇菁,如此不断反复数次(手制则在摇二、三次,叶逐渐变硬后,即下手做手,亦是由轻到重再到轻,机制无做手)。至叶脉透明,叶面红黄,红边已有三成,叶形成汤匙状,以手触叶略感柔软,以手翻动会作沙沙声,同时兰花香大起时,即为适度,立即付炒(手制会产生早菁待晚菁现象)。


炒青

       炒菁锅温为230~300℃(手炒约200~220℃),约炒一分半钟(水仙时长),炒的方法,视青叶含水量决定,含水高(如水仙)则半闷半透,含水低则一闷一透一闷,到叶子柔软粘手,香气中已基本无青味夹杂为适度。


揉捻

       起锅后即行热揉(手制尚需复炒复揉,而且用特制梭骨之揉茶竻揉捻),至茶汁溢出(和焙时稍有粘焙最优),条束卷曲紧结为适度(手工解块二次,机制解块一次)。


焙火

       揉完后即打毛火(俗称水焙),岩茶烘焙不用一般烘管的烘心而用焙筛,焙至九成干即起焙上风扇(手用簸),去其轻片灰末,然后摊凉,至手触不热,叶又回软,即可付拣。拣剔主要除去梗子,老叶及不成条之叶片(俗称茶头)。拣后打足火,足火实际是分二步,开始以干燥为目的,焙至手碾茶成末即可。第二步以吃火为目的,将火温降低或焙筛中间留孔(亦起降温作用)再焙,至稍有火香为止(约二三小时)。至此岩毛茶即成,便可装箱或团包(名枞用)出售。

文/姚月明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