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优质茶叶交流组

口碑坍塌的《大鱼海棠》票房4.6亿了,情怀在中国到底有多值钱?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这条“大鱼”还在搅动整个电影圈。从影评人到观众,它所引发的巨大的观点撕裂甚至已经让许多网民发出这样的感叹:不就是一部电影吗?至于吗?


在一片吐槽和力挺声中,这条卖座的“大鱼”正在赚取更多的票房。7月8日上映后,《大鱼海棠》以6984万刷新了国产动画电影首日票房纪录,三天累计票房2.27亿,成吨的口水丝毫没有影响这条“大鱼”漂亮的票房上扬曲线。


而《大鱼海棠》目前在豆瓣网和时光网的评分分别为6.6分、6.7分。



当电影构成一个社会话题的时候,从营销的角度来讲,电影好不好,就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大鱼》的传播正在达到一个群high时刻。被社交媒体席卷而来的路人观众,当他们吞下朋友圈的情怀安利或吐槽,影片所有的正评和负评都会促使他们进入影院一探究竟。


真正值得讨论的,是电影为什么引发这么大的争议,以及观众的吐槽到底能告诉中国电影些什么。


许多观众说,“等了12年,《大鱼海棠》好不好看已经不重要了”,真的吗?

对我来说,正是因为等了12年,《大鱼海棠》好不好看,才比其它电影更加重要。


围绕电影的巨大争议从何而来? 正是因为它的超高关注度。当过高的期待被放在一部电影身上,任何电影都很容易会不堪其重。可是如果我们因此失去对这部电影理性的讨论,那么所有的争论都会沦为口水,而口水正是中国商业电影现在最不缺,也最不需要的东西。


关于这部电影所有的争议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第一,《大鱼海棠》到底是不是好电影?第二,这部电影配不配的上观众12年的等待,或者更直接地说,《大鱼海棠》到底是不是一个12年的情怀婊?如果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观众心甘情愿为它买单?


《大鱼海棠》拍了12年,拍的最好的还是12年前那个flash?


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等待《大鱼海棠》12年?


许多人说,是因为第一次看到《大鱼海棠》flash的时候被震撼到了。没有错,那就是神坑的起始。


12年前,一个名叫梁旋的清华热能动力系学子做了一个梦。醒来后,他和朋友张春把它做成了一部7分钟的动画短片《大鱼海棠》。2010年,一段画面精美的片花放出,许多人就是从那时开始真正关注到这部电影。2013年,梁旋在网上发起影片资金众筹,从3996位网友手中筹得158万元,打破了中国众筹融资纪录,因此引起了电影界的关注。2013年11月,由光线影业投资并发行的《大鱼海棠》再度重启。



有动画业内人士指出,04年的flash无疑是超越时代之作,06年的短片虽然有着宫崎骏的风格,但画面更加成熟丰富,而现在这部长片,从技术层面来看成熟度很高,但是从故事层面看,焦点散乱,逻辑不清,远远算不上一个好故事。


概念flash的意义就在于,它没有很明确的主线、没有完整的内容,却给了你无限的遐想空间,埋下了无穷的伏笔。即使到现在,我们依然必须承认,这是一个牛到不行的世界观设定——一个“八千年为春、八千年为秋”的东方玄幻世界。如果电影能把主创梁旋的梦境表现出十分之一,也该是一部多么伟大的电影?


可是回头看来,导演用了12年,拍得最好的依然是那个《大鱼海棠》flash。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就像观众和《大鱼海棠》从12年的恋爱到结婚的过程。

当电影还停留在flash、预告片和MTV的时候,呈现给观众的正是这部电影最美好的部分——宏大的世界观、超越性的视觉想象力对中国元素的精妙借用。这一切都激发了观众对这部电影无穷美好的想象,如同恋爱带给我们的美好想象。


可是当导演把一个概念变成一部电影呈现给观众的时候,看电影就变成了一场90分钟的婚姻,正是在这个阶段,电影所有的缺点开始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观众——和任何婚姻一样,吐槽开始了。


电影最大的问题不是太宫崎骏,而是太不宫崎骏


电影评价的两极分化,或许来自于影片品质的两极分化。


这部电影的世界观、视觉想象力和对中国元素的借用有多精妙,影片叙事、人物塑造、剧情对白、情感逻辑、主题表达上的瑕疵就有多明显。


故事是玛丽苏式的。导演梁旋为影片设定了一个脱胎于中国古风的世界观———世界分两层,上层是人间,下层是异世界,异世界的天即是人间的海,打开两层的通道叫“海天之门”。但影片有了这么一个有着巨大发挥空间的设定,却将故事重点放在主人公椿、湫、鲲三人的感情戏上。



主角人设是崩坏的。明明是一个善良的女孩,为了救心爱的人类男孩,不光牺牲自己,把爸妈搭上了,还把一个村子都搭上,难怪有众多网友吐槽:12年等来一个绿茶婊。


主题表达是浮光掠影的。电影主题包括东方生死文化、心灵孤独、自然环境等,可是当导演试图表述这些复杂的主题时,影片内容却根本撑不起庞大的主题,那么这些主题是用来摆造型的吗?


中国元素的运用是潦草的。尽管影片出现了大量《山海经》《诗经》这些古籍里的人物和怪物,如后土,祝融、嫘祖、句芒、貔貅等,但导演不过是将它们勉强塞进故事的情节里,它们更像是到此一游的游客,而不是影片真正的角色。导演借用了它们,却没有将任何一个中国元素真正融入电影中。



还有台词——谁能告诉我,“只要你的心是善良的,对错是别人的事儿”,这种毁三观的台词是哪里来的?


从预告片开始,很多观众都说,《大鱼海棠》让人想起宫崎骏电影。可是,我们只在《大鱼海棠》中看到了宫崎骏风格的部分细节、美术和画面,却没有看到宫崎骏电影娓娓道来的叙事、不断成长的主角、性格丰富的配角、润物无声的煽情和宏大细致的世界观呈现。



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不是太宫崎骏,而是太不宫崎骏。


当编导演甚至中国动画还不具备足够能力的时候,就要呈现一个宫崎骏和皮克斯拍起来都有很大难度的电影,能满足所有观众美好的想象吗?


《大鱼海棠》配得上观众12年的情怀吗?


真正的问题,不是观众应不应该为电影的情怀买单,而是电影配不配得上观众12年等待的情怀。


有一句话叫: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心理学将这种心理现象定义为心理落差和幸存者偏差。许多人对《大鱼海棠》失望,不是因为这是一部烂片,而是因为我们对电影的期望太高。


可是当初吸引我们进影院的,不也正是这样一个被导演用12年情怀画大的饼吗?12年的情怀,成为影片票房的保护神,也成为影片的阿喀琉斯之踵。


当导演在观众面前呈现出一个如此精妙的电影概念,就是对观众许下了一个美好的承诺。可是令人叹息的是,以中国动画现有的能力,却根本无法驾驭好一个比宫崎骏电影更宏大的世界,最终呈现给观众的只能是一个破碎的美梦。


没有人可以否认,《大鱼海棠》是一部有情怀的电影,可是到最后,我们已经分不清,到底是为情怀看电影,还是去电影院看情怀。



许多观众说,观影快结束时,才是最激动的时候,因为那满屏幕参与众筹的名字,密密麻麻的数不清。《大鱼海棠》之所以承载这么多情怀,不仅因为电影本身,而是背后那么多人支持国产动画的热情,被寄放在了这部让观众等待12年的电影身上。


而观众之所以将情怀交给《大鱼海棠》,是因为整个创作团队真的是有情怀的团队,所以他们才能打动观众。媒体报道过一个细节:梁旋去找光线老板王长田谈电影,从早到晚就是谈故事谈细节。在一个逐利的电影圈,这简直像海市蜃楼一样罕有,观众不傻,正是主创身上这种真正的电影热情感染了这么多人,让他们心甘情愿为情怀买单。


当许多观众为了赴一场12年的约而来,却发现12年等来一场失望,这才是电影最令人心痛的地方。


情怀不应该是一个逃避批评的理由,更不应该是一个营销的噱头,而是导演对观众许下的美好承诺,当电影公映那一刻,所有的情怀就都应该放下了,电影必须回到产品层面接受所有观众的评判。


从《大鱼海棠》的吐槽声中学习,才是中国电影的正确姿态


在朋友圈里正在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有多少人在吐槽这部电影,就有多少人在为电影辩护。出现最多的辩护词渐渐不再是《大鱼海棠》好不好看已经不重要了,而是”我在电影院哭了”。


也许在电影纷纷扰扰的争论背后,我们终究要承认,看电影这项本世纪最盛大的大众娱乐活动,其实恰恰是最私人的事情,甲之砒霜乙之蜜糖,任何人都有喜欢《大鱼海棠》的权利,也有讨厌它的权利,没有任何人有资格把自己的标准强加在别人身上。


《大鱼海棠》不是神作,也不是神坑,对于中国动画,它不是里程碑,而是漫长航程中的重要一站。



豆瓣网上对于这部电影,有超过5万人评价,远超同档期其余国产片。《大鱼海棠》的巨大争议,或许正源于观众12年的漫长等待和片方过于高调的口碑营销。


究竟如何评价《大鱼海棠》,或许取决于我们以何种标准评论它:是国漫巅峰,还是一部普通的动画电影?评价尺度不同,结论当然不同。


或许从这场争论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各方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失望、困惑与期待。观众最大的困惑是:导演有整整12年时间,为什么不把剧本写好了再拍呢?


可是《大鱼海棠》12年的漫长等待,其实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由动画制作瓶颈、资本博弈、技术能力不足甚至投资跳票等共同构成的故事,其间走走停停真正花在制作上的时间只是5-7年,从这个角度来看,12年绝不值得炫耀。相反,12年应该让业内深省,制作为什么被延宕成了12年?


在影片的世界观里,世间每一个人都是一条大鱼,人的一生就是此岸到彼岸。那么对于成长中的中国动画电影来说,透过对《大鱼海棠》的反思,加快国产动画电影产业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从观众的吐槽声中知道观众到底想要什么,拍出真正能满足观众需求的电影,这才应该是《大鱼海棠》争论带给国产动画乃至中国电影最重要价值。



而当所有的中国电影都在拼命以情怀为看点吸引观众时,或许都应该想想自己的电影配不配的上这份情怀,因为观众的情怀,往往是最经不起折腾的。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