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优质茶叶交流组

陪读妈妈的去或留(三)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陪读妈妈的独特视角,接地气,一手详实,独家原创!作者深圳Ryan妈妈/杨友君/梦子 ,旅美陪读妈妈。了解旅美妈妈生活请点击标题下方的尓湾妈妈,关注公众号IRVINEMAMA,或直接添加二维码加为好友互动。欢迎一起来参与精彩的旅美生活。


来了四年,没怎么生病。托加州天气的福,即使偶感风寒,也是三两天就好了。


入了这个秋,竟然应景地生了一场病。病来的时候,确实是如山倒,接着整整地病了一周,然后虚弱地等待着那如抽丝般缓慢的康复。按理,这个年纪,还没到那下半世的光景,本不该有如此绵长的不适,细细思量,却是心里苦闷,期待着一场病来安慰安慰自己。



但凡做学问,学技艺,在一定的阶段都会碰到高原期,高原期的时候,各种难受,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就退缩了,以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来适应这样的过程,岂不料,多数时候,一旦度过了高原期,就是一马平川。



这场秋病,大约也是陪读的高原期,过了这个高原,大概就不会再纠结了。


病起的源头,却是贪杯。


朋友送的好茶,一直储在冰箱里,独斟独饮没有意境。于是某日夜晚,趁着人多热闹,多喝了几杯。


平素是个吃斋的胃,一下经不起这绿茶的寒凉,加上近期在用藏红花配长白山黑蚂蚁补气血,系统忽然有点乱了。


第二天晨起,胃里一片寒凉,身体外部却又燥热难当,第三日,寒凉降到了腹部,第四日,寒凉降到了下腹…..折腾了几天,无法进食,呕吐还兼着轻微腹泻。


整整一周,不适兼没有进食,倍感虚弱,终日卧床,倦怠难受亦无聊。心情沮丧到了极点,这是来美国最难受的时刻了,孤独寂寞冷……



这四年,秉着不甘寂寞的天性,胡乱折腾了一些事情。结交了各色朋友,组织了一些热闹活动,上了一阵子大学课程,考了一个本地证书,虽然纠结但从来没觉得累。


今年进了43,黄帝内经所讲,女七男八。于女性,七年是一个周期。进入了人生的第六个周期,忽然觉得纠结也特他妈太累了,太无聊了,是时候该梳理一下自己了。


接下来这些天,放任自己无所事事,泡了一阵子老电影,李安94年的饮食男女,葛优参演的顽主,张艺谋的老井,满城遍是黄金甲,管虎的杀生,老炮儿,杨洋做配角的左耳……

 

在美国抑或在中国,去或留,也许已不是那么重要。


人生无非是饮食男女,认真烹煮美食的每一天就是最好的日子;再顽的主也有老炮儿的一天;命运给你(杨洋)安排在左耳里的时候,你也许脆弱不堪,如果安排在微微一笑里,你却可以很倾城;同样是自己的孩子,有人可以为了孩子牺牲自己(杀生),有人却用孩子做她的匕首(黄金甲)。


人生永远有各种纠结,这应该是一种常态。若纠结消失了,也许你就得道了,亦或是开挂升天了……



记得刚刚来美国的时候,曾经问过一个已经来了二十多年的朋友,为什么没有入美国籍,这位朋友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虽然已经来美二十多年了,她仍然考虑将来先生退休了,他们可能是要回国的,所以……


似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一边盘算着什么时候绿卡到手,一边盘算着回家的机票….


这与美国华人入籍率很低,拥有投票资格的人不多的事实相符合。何处是归途?每个出国的人也许都一辈子在纠结?


对于国内的人或者刚来的人,心里想:你们都来这么久了,根本就是一美国人了呀,居然还想着回国?而不管来了多久的人,其实心里都在想,老了就回国去啦,那里才是老家呀……

 

从前认识一个加拿大的人类学老师。研究人类学,觉得最困惑他的一件事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不管离开中国多少年,总是觉得自己还是中国人,不如其他的民族,轻松就能放下自己的归类。



他不懂我们大唐。大唐那块土地,是最有人间烟火气的地方……



几年下来,我们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尔湾的每一条小街小巷,我们都渐渐如深圳的南山一样了如指掌。不知不觉间,孩子在学校里也已经如鱼得水,功课和课外活动都游刃有余。

 

和我们所期待的一样,他渐渐习惯了英文的思维模式;和我们期待的不一样的是,他的娱乐节目已经罕有中文,他和非中国的孩子交上了朋友,一起建起了各种俱乐部,参加各种比赛,一起烧烤一起看电影,他们谈论的话题已经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和这个世界。



当我仍然像四年前一样,英文还只是用于学习,消遣娱乐还是靠中文的时候;当我忧虑着中国的资源不足,不应该做低级的世界加工厂的时候,孩子却说,全世界的能源,尤其是石油会在未来的几十年耗完,不仅是中国,全世界人都应该爱惜环境,言下之意,只关心中国才是一种狭隘。


我们所期待的孩子在中国和美国文化之间的一种平衡,随着环境的无声浸润,孩子显然是必有取舍。


每每有人问他,你觉得中国和美国的学校生活如何比较?他答,不知道中国的高中生活,所以无从对比。对比只存在于我们家长的心里。我们所遗憾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是另一个平行宇宙的概念,可能存在,但永无交集。



对孩子而言,中国还能回去吗?还愿意回去吗?从13岁开始,来美国接受教育,回去能否适应中国的思维模式和人情世故?对于单独一代的父母,孩子不回去,我们回去还有意义吗?



夏洛特烦恼的故事终结了一个人生遗憾:如果当初选的是另一条路,未必就比现在更美好。珍惜当下,抱紧今天的大腿,这就是幸福的源泉。


纠结,是无用功。



【原创不易,如果认为有价值,动动手指点右上角转播,就是最好的支持与肯定】

 

点击右上角选择关注公众号,然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即可查阅过往原创文章  

1截至10/16/16点击量4121

2截至10/16/16击量2625

3截至10/16/16点击量1194

4截至10/16/16点击量889

 儿子学车截至10/16/16点击量554

5截至10/16/16点击量1427

6从投资和自住的不同角度来观察:美国南加州橙县最全10分质优高中信息汇总(一)截至6/5/16点击量861

 

7从投资和自住的不同角度来观察:美国南加州橙县最全10分质优高中信息汇总(二)截至6/5/16点击量716

8 纠结-陪读妈妈的去或留截至10/16/16点击量1194

9 陪读妈妈的去或留(二)截至10/16/16点击量789

 

10那个被批判的中国人他到底是谁?截至6/5/16点击量815

 

11 尔湾大学高中华人家委会的初步设想(欢迎拍砖,不断改进)截至6/5/16点击量527

12 你为什么是个情绪不稳定的妈妈(上)截至6/5/16点击量326

13 美国本地夏令营自助攻略截至6/5/16点击量1757

14截至6/5/16点击量216

15 截至6/5/16点击量409

16 截至6/5/16点击量363

17没有微信是不完美的生活,有了微信就没有了生活  截至6/5/16点击量135

18 Uni high 首席学生顾问-Mrs.Yeager的升学讲座记录(一)截至6/5/16点击量554

19 Uni high 首席学生顾问-Mrs.Yeager的升学讲座记录(二)截至6/5/16点击量363

20 Uni high 首席学生顾问-Mrs.Yeager的升学讲座记录(三)截至6/5/16点击量255

点击下面二维码,可以联系作者深圳Ryan妈妈(杨友君)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