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优质茶叶交流组

大卫·罗森伯格:一个国际策展人的中国72小时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大卫· 罗森伯格参观中国青年艺术家栗子的工作室


“我总觉得我的身体里总住着一个中国灵魂。”大卫·罗森伯格(David Rosenberg)这么说的时候,飞机刚落在北京机场。走出机舱时,北京最严重的雾霾排山倒海地向他包裹而来。但他的蓝眼珠却仍然在一片灰色朦朦里闪闪发光,甚至有些兴奋地眺望着皇城隐隐的轮廓,他突然说:“看看这朦胧的细节”。尽管天气的恶劣,并不影响到他的心情。计划中的落地72小时,他完全不打算虚度。


从法国到中国,他早已是典型性空中飞人,也不记得往来多少次。只是身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有时候是文化学者,有时候是国际级别策展人。对他个人而言,这二者都是他生命中非常喜欢的部分,也是他个人最明显的标签。


大卫·罗森伯格在中国艺术家许东生的《浮光· 浮生》展览上


,开启第一次人生选择


尽管中国艺术圈对大卫· 罗森伯格还比较陌生,但在西方世界却已经是赫赫有名。



大卫· 罗森伯格(David Rosenberg),是以巴黎为基地的独立策展人及作家,经常于法国及海外定期筹办各种艺术展览,并就现代及当代艺术发表过无数文章。他最近所策划的展览,展出场地包括布达佩斯的匈牙利国家美术馆(Hungarian National Gallery)、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MACRO)、巴黎红屋(la maison rouge)、巴黎红房子基金(Fondation Antoine de Galbert)、路易威登文化艺廊(Espace Culturel Louis Vuitton)及布鲁塞尔的伯格山基金会(Fondation Boghossian)等。


最重要的是,他获得过法国政府颁出的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如果大家还有些印象的话,我们旅法艺术大师赵无极也获得过同样的勋章。


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卫实际上非常低调,从不提及他显赫的家世。他的父亲是卢浮宫前任馆长,母亲来自欧洲最古老的财阀家族,而他认为父母给予他最好的财富是“自由”。对于他任何想法和决定,开明的父母给了他广阔的包容,告诉他“爱即自由”。


当然父母从未放弃过对他的熏陶和教养。6 岁时,大卫随父母去旅行。身为犹太裔,是他们心目的圣城。在那里,他也随父亲去参观艺术家们的工作室。在离开父母身边的闲逛中,一位艺术家为这位小小男孩随手画了一幅素描肖像送他,没想到从此为他开启了艺术之门。他很激动地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如此生动被表现到纸上,原来这就是艺术带来的神迹。那一刻,他已经为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做好了选择。


大卫的第一次策展在20 岁,年轻的他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他选择了两位完全不同类型的艺术家,一位是画家,偏重写实;另外一位是摄影家,偏重抽象。他就是想让观者在这样激烈的冲撞中看到彼此思考的火花。


之后……一发不可收拾。


大卫· 罗森伯格在中国艺术家许东生的《浮光· 浮生》展览上


艺术,不为任何人服务


大卫开始了各种跨界,艺术与科学、技术、舞蹈、漫画以及地下漫画、甚至宇宙之间各个学科的相互链接。他钟情于现当代艺术史的研究,尤其是影像的历史。为此他在很多艺术类的专业刊物上发表文章,成为一位艺术史的书写者。


2003 年,他成立了一个叫“共舞”的实验性艺术组织,由一群舞蹈演员、编舞家和视觉工作者组成,共同参与剧院现场的呈现。他的方式在当时已经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在2004 年,大卫策划了一次更轰动的展览,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琅勃拉邦合作,策划了名为“在土地、艺术、灵性和日常中的宁静”的行为艺术展。玛丽娜· 阿布拉莫维奇、 杰尼· 安东尼、 汉斯 · 格奥尔格 · 贝格、 卡罗尔 · 卡西迪、 蔡国强、 安 · 汉密尔顿等国际著名的行为艺术家都有参与,他也一跃成为国际级别的策展人。


也是在2004 年,他进入巴黎第八大学,成为一位教授艺术与设计的年轻教授。巴黎第八大学,是法国最有名的公立大学,法国教育机构中民主思想的发源地之一,以人文社会科学和跨学科研究而闻名,。大卫在第八大学里如鱼得水,度过整整8 年的光阴。


但他一直没有停下过策展的脚步。他的足迹遍布全球一流的美术馆和画廊。


大卫曾经为著名的香港K11 购物艺术馆策展,内容是国际知名的艺术家作品以及K11 主人郑裕彤的个人收藏。于是问他对艺术与商业的关系有何看法。第一次看到一个温文尔雅的人如此情绪激动,想来在日常的活动中也常常思考这个问题。他几乎是举着双手在空气里比划着各种姿势,来试图越过采访的语言障碍,让提问者相信他的诚意。他认为尽管K11是成功的艺术商业地产,将美术馆放进了商业中心,让艺术和商业融为一体是一大创举。但他作为一个独立策展人,永远只能为艺术而艺术。他甚至很激烈地表示,艺术代表艺术家的自主创新与探索,不为任何人服务,不能沦为讨好别人的工具。


荣宝斋是大卫· 罗森伯格最喜欢去的地方


大卫用东方的审美观念去观看赵少昂


热爱艺术就要和艺术生活在一起


这次到北京,他不是作为策展人身份,而是以多家艺术基金顾问的身份作为嘉宾出现在艺术家许东生的“浮光· 浮生”展览上。为多家艺术基金会做收藏与投资的建议,也是他日常的工作。


而他的收藏爱好几乎是从小就培养的习惯,在年轻时收藏过大量艺术家的作品,但随着岁月的沉淀,他会把注意力放在大浪淘沙后最喜欢的艺术家那里。


只是对艺术家的喜好,大卫的个人口味相当庞杂。他甚至承认,在对艺术家的喜爱上相当“花心”。虽然研究现当代艺术,但他最喜欢的却是文艺复兴时的古典类作品以及上世纪初的巴黎画派作品。


对喜爱的每一位艺术家大卫都如数家珍:他最喜欢威廉· 德· 库宁,抽象表现主义的灵魂人物之一,新行动画派大师,在他的眼里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其次喜欢米开朗琪罗,代表文艺复兴的高峰;喜欢毕加索晚年的作品,立体主义艺术语言真正成熟;喜欢塞尚的静物水果系列,只可被模仿不能被超越;也喜欢高更,大卫认为能够在其间得到轻松与愉悦……每当看到它们时,他都觉得仿佛穿过时空在与这些大师遥遥对话。


由此,“花心”的大卫也认为自己其实相当“专一”。


他认为热爱艺术,就要和艺术品生活在一起,好的艺术品不能收藏在“地牢”里不见天日,而是应该置放于日常环境中时刻亲近,天天触目可及。他的收藏观其实也很简单,永远只收藏可以挂在墙上的作品。


曾梵志系列作品,是大卫曾一度喜欢过的。


曾梵志系列作品,是大卫曾一度喜欢过的。


“我的身体里住着一个中国灵魂”


对中国艺术家的喜好,大卫曾经喜欢过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但是他宣布,“我现在迷上了赵少昂”。而对赵少昂的关注,其实也就是在这次中国的72 小时里发生。


那是他逛荣宝斋时发现的新大陆。一件小品,却自动跳进他的眼里,让他一提起就由衷兴奋:“构图、留白恰到好处,潇洒、干练的线条一看就知道是大师笔力,色彩运用很精心,连签名都做了很细致的考虑,是写实与抽象的完美结合。”他的寥寥数语里透露着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西方学者不再以西方的评价系统去评价一件东方的艺术品。


2014 年,作为“中法之春”系列活动之一,“Metamorphosis of the Visual 5+5”是一场由5 位中国艺术家和5 位法国艺术家共同组成的新媒体艺术群展。展览名称可译为“虚拟的质变”,意在通过虚拟和互动艺术装置营造出独特的感官体验,作为策展人,大卫希望带领观者感受物质和精神、有形与虚幻之间的冲击与交融。


72 小时里听得最多的是,“我的身体里住着一个中国灵魂”。


他极爱住进京式四合院的短暂时光,爱像一个中国普通人一般享受中医足疗,并且对经络学非常感兴趣,并且为了这个兴趣一直在向周围人虚心请教。


而作为专业研究现当代艺术的他,对中国的现当代艺术史研究也是由来已久。


首先,大卫承认,中国当代艺术对他而言,是一场疯狂的舞会。而他也是其中天真的参与者之一。而他现在,:社会批判成为了一个噱头……随时可以转成有利可图的动机。而这个现象在今日中国尤其明显,不少年轻艺术家里的反叛分子现在都成了香港赛马俱乐部的成员,红地毯和晚宴成为了他们日常的艺术生态……这一切离真正的艺术越来越远。


当然他也承认,当代艺术的一个阶段已经结束,新浪潮即将到来。当代艺术的诞生是从西方艺术史上的逻辑结构里循序里生发的,而从中国85 新潮开始的当代艺术,直接从西方拿来,而完全忽略了让它不是在东方艺术史的逻辑结构上生发。就像移植一枝花不是种入土里让它成活,而是直接剪下来装进了花瓶,表面上的繁荣不代表真正的生命力。


但是幸好,现在东西方又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在两种文化的平等对话之后,“能够跨越东西方文化审美,跨越时空界限的作品会大受欢迎”。


在送别大卫即将飞往新加坡的清晨,朋友们就聚在他那帝王般的套房里喝茶。雾霾渐渐散去,淡淡的日光又照在院子里没有绿叶的枝丫上,慢慢移动,依稀有现世安好的模样。但是大卫突然指着桌上的英式骨瓷茶具和某品牌的红茶包,一脸严肃地说:“我们西方人都知道最好的瓷器和茶叶都是在中国,现在我们住在人民币四千元一晚最好的酒店,却没有办法享受到中国最好的东西。我们很尊重中国文化,但是发现中国人不尊重自己的文化。”


好吧,大卫· 罗森伯格,你的身体里确实住着一个中国灵魂。


|编:雨葭

|图文:菡阁 

|声明:本文纯属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拍卖》杂志现进驻媒体平台有:微信公众平台、今日头条、网易艺术、新浪微博、搜狐新闻、腾讯天天快报、大粤艺术、一点资讯、雅昌艺术网、时代财经APP等主流媒体平台,部分文章同步更新,形成新一媒体传播矩阵。


欢迎邀请加入更多媒体平台!如想商务合作,请联系邮箱:scpmmag@163.com 或微信scpm2004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