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优质茶叶交流组

人生忽如寄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我似乎曾经来过这个世界,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奇怪的感觉。”


很多次的在意识上的独特经历,让我有了这种感觉,并对朋友如此说。

在过往的生活中,往往会有电影“闪回”的场景再现,我眼前的人,正在做的事,或者是说的话,甚至,当时的冷暖感觉与情感,意识会闪电一样,电我一下,告诉我,正在经历的事情,在生命中已经经历过,当时的场景,曾经存在过。

最初的时候,这种感觉,很是惊异,即便是读了心理学,也没有寻找到合适的解释与答案。

经历的次数多了,就和朋友聊起,竟然,也有朋友说,他们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感觉。

相似的话语,曾经的故人,甚至是,从未碰到的际遇,竟然,都是生命潜意识中早已经有过的经历。


是不是,人世间,真的有灵魂,而我们仅仅是一个躯壳,承载了此生的旅行,完成这一世的使命?

我写的是一种感觉,不是科幻小说,也不是预言未来的世界。

老树在一席的演讲中谈到,“突然一天,意识到,人,在这个世界上的过程,不过就是一块肉转了一圈。”

这一块肉转了一圈,就消失在广袤的原野之中,化为尘土,成为花草树木的养分,而,灵魂,或许在接着转圈,直到灵魂寻找到下一块儿肉,开始新的旅行。

前几日,在深圳大学新闻学院任教的同学彭教授,随手在朋友圈中写道:“昨天听人随口一说,我们也就还能活一万多天了。回家用计算机精确算了一下,却是只有万把天的活头了,在岗时间只有几千天,这还是没有意外的情况。细思极恐啊,过一天少一天,果然最要紧的是开心。”在南昌航空航天大学任教的同学姚教授还留言到:“我研究生同学昨天肝癌去世了。”

看来,这一世的旅行,也是有时间限制的,也就几万天的时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



这几万天的时间,或许,就是此生灵魂在这个时空中的寄存?

由于场景的闪回,每一次,都觉得这个世界熟悉的不能再熟悉,被电之后,又感觉这个世界,陌生的不能再陌生,因为,逝去总会是一种悲伤,树叶飘零,流水东去,渺小的我们,这个世界来说,并没有什么存在感。

尤其是在历史遗迹前的凭吊,岳阳楼本是三国东吴都督鲁肃的水军点将台,后来,历代修建,到了宋代滕子京谪守巴陵,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写了名垂千古的《岳阳楼记》,如今人们便在岳阳楼处增设了“双公祠”。将范仲淹与滕子京的雕像放在一起,共论家国之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后人,以作纪念。

不过,范仲淹其实,根本就没有到过岳阳,更未曾登上过岳阳楼,“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岳阳楼大观,皆出自范公的想象。

今年秋日,赴湖湘之地,览洞庭之景,登岳阳之楼,吊古人之情。我与同事在湖畔古城墙上,点一杯绿茶,纵目烟波浩渺的云梦泽。


望着湖山远处的夕阳,红彤彤大圆盘,沉沉而从湖面次第消失,湖面上的货轮,一如往常,来来往往,顿觉古人都是此处过客,而我更是此处暂足。

熟悉的场景,陌生的世界,皆缘于,我们都是过客。

《古诗十九首(其三)》中有“青青陵上柏,累累礀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成都诗人流沙河解读这首诗的时候,说“远行客”,就是恍恍惚惚之间,有突如其来的感觉,似乎自己“不过是一个走长路的过客,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到这天地之间,暂时路过而已,这里是陌生的地方,我的家不在这里,我不是这里的人。”

他说这种感觉,在老年人身上时常会有,因为岁月对老年人才会更敏感。少年人不会有此种沧桑感的,游戏人生的乐趣,对未来的期望,何曾会有时光有限之感?故而,梁任公写“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


流沙河自己有时候走在春熙路,常常会生出周遭陌生之感,他小时候的春熙路不是现在的样子,自己从何处来,又将到何处去呢?当下的环境,已经不是属于他的春熙路了,他自己倒像是一个外来的旅游者。

这种渺茫的感觉,就如同古诗中的“忽如远行客。”

流沙河经常去成都市第一福利院,看一位他八十九岁的老姐姐,一天老姐姐对他说:“弟娃儿,我们住在城厢镇槐树街啊,咋个我们跑到这儿来了呢?走,你带我回去!”

可是,回不去了啊!

流沙河写到“哎呀,那一瞬间,我好感伤。……恍恍惚惚地觉得一切都不真实了,自己成了天地之间,一个不知来自何处的匆匆过客。”

人生,总是飘忽不定,每一天,都瞬间而逝。

照相机能留下影像,却留不住时光。


或许,古人没有今天那么快的生活节奏,会把片刻中对生活对朋友的感受写下来,比如春节的时候,如果还在外地工作,又非常的思念家乡,戴叔伦会写“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近夜,万里未归人。”

我们会在古人的文字中,读出时光尽管荏苒,但是,流淌却那么的慢。

今世今时,却不同,快的让你措手不及,快的让你不敢喘息。

成都的今天,越来越像北京城的2003年,一个城市像爆炸一样呈现在你的面前,人口、物流、交通、车流,熙熙攘攘,没有了原有的款款而行,慢慢悠悠。

生活在成都的我们呢?

多么希望一个舒舒缓缓的小城,在青松翠竹中,感受一年四季的细雨朦胧。远处传来叮叮糖的叫卖声,还有挑担卖豆花的身影。


那样的成都逐渐远去,那样的我们,还能不能寄存?

“人生忽如寄”,短短的几万天寄存,灵魂还是希望,多一份沉稳可以安放的肉身。

 我想躲起来,“万人如海一身藏”,找一个可以让灵魂安静,让肉身闲适的地方,度过一段拉长的时光。

 正如,今日,我突发奇想,在言几又写下的一段文字,是不是,可以在此处寄放,


“言几又,

 一个城市温暖的所在,

 给红尘中的凡人留下宁静的客栈。

 人生忽如寄,

 恍然远行的客,

 翻一翻书,

 遇到有趣的灵魂,

 碰到对的人,

 在鹭州的店,

 一方舒缓的空间。”


 

                                     2017年11月19日星期日

                                                 成都冬日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