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优质茶叶交流组

这些吴兴地名文化遗产,看看哪些就在你家门口~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晟舍

Sheng  she

位于织里镇城区南部,区域面积1.5平方公里。原为晟舍古镇、晟舍乡驻地,现为晟舍村驻地。本名晟溪,据同治《湖州府志》载:“绵吴兴而东,皆平川沃野……违城一舍许曰晟溪者,闵氏世居之”。晟舍之名始于唐,因唐朝大将李晟带兵宿于此,故得名。晟舍历史上为繁华镇,明代景泰(1450--1457)以前已称镇,为湖州城东第一镇。明清时期,以雕版印书著名于世,是江南刻书业中心。明代邮驿设急递铺,晟舍是乌程县13铺之一,清代11铺之一,都配有驿司4名。史上人才辈出,晟舍闵家有“尚书之家”著称。民国元年至17年(1912--1928)设晟舍里,民国24年(1935--1949)后,设晟舍乡、晟舍镇。建国后设置为晟舍镇、晟舍公社、晟舍乡,1993年撤销晟舍乡,并入织里镇。

《织里人文》


东街

Dong  jie

位于月河街道,西起骆驼桥,东向至外环东路(连二里桥路)。该街全长1130米。唐拱元年(公元685)骆驼桥建成时,就有东街,因此路通向湖城东门,故名东街。明代曾称骆驼桥街。,1981年复名东街。1999年易名威莱大街,2010年复名东街。民国时为石板路,定为一等街巷。上世纪20年代和1951年改为水泥路面。1985年进行拓宽改建。东街为古时湖州繁华商市。旧志载,华娄桥,刺史辛秘建于唐元和中,“以集商为市,名曰人依”。,自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置归安县治后,宋元明清四朝县治均设在东街,民国时改吴兴县政府驻地。建国后,吴兴县政府、湖州市政府、湖州曾驻地东街。

《湖州史话》


潘公桥

Pangong  qiao

位于吴兴区龙泉街道潘公桥社区,横跨龙溪港。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由明尚书潘季驯兴建,故名潘公桥。清道光二十年(1840)重建,为增加泄洪量,改五孔石梁为三孔石拱桥。桥长57.5米,宽6.6米,高9.5米,主孔净跨15.5米,拱矢高8米,南北孔净跨9.3米,拱矢高5米。拱卷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上下踏步各50级。桥额楷书“重建潘公桥”,其上有“放生官河”铭文。

《湖州市志》1999年版


铁佛寺

Tiefo  si

位于城区爱山街道劳动路旁。以佛命名。始建于北宋天圣三年(1025)。时湖州僧鉴真铸铁佛,置于开元寺东南隅东廊,后经火灾,就故址建殿宇、廊庑等五十余间,号铁观音院。熙宁元年(1068)赐“寿圣观音禅院”,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改名“广福观音院”,内供铁观音像。嘉泰年(1201),开元寺及西廊智者院尽废,东廊广福观音院别立寺门。元末(1368)毁于兵乱,仅存铁观音像。据明成化《湖州府志》,明洪武二年(1369)以院基地造泰定仓,移寺于今址,改名铁佛禅寺。宣德八年(1433),、文殊、普贤三尊,创慈云阁。至清同治年间(1862-1874),又遭兵毁,仅存铁佛观音和三尊大铁佛立于露天,清重建。,1978、1996年重修,2011年重建。

《湖州市志》1999年版




钱山漾遗址

Qianshanyang yizhi

 位于八里店镇潞村村。以山命名。 三代府县志载钱山:“下即钱山漾”、“一作前 山”。《吴兴掌故》:“在衡山北出为钱山。”后名“王家山”。为钱姓祖居地得名。遗址所在范围以水田为主,间有桑地、河道。分布面积约50000——60000平方米。钱山漾遗址先后经三次发掘。遗址堆积丰厚,内涵丰富,出土遗物陶器、石器居多,陶器主要有鼎、豆、簋、壶、罐、鬹等。有机质文物数量多,保存好,有篓、篮、簸箕等竹编和桨、杵等木器,还有家蚕丝织的残绢片、丝带、纺线和麻布、麻绳等。出土的家蚕丝织物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家蚕丝织物。 为世界丝绸之源。  该遗址对于研究湖州乃至整个环太湖流域的史前文化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湖州博物馆




莲花庄公园

Lianhuazhuang gongyuan

位于月河街道南园社区,北临莲花庄路。历史上莲花庄四面皆水,遍植莲荷,以碧水风荷、景色幽绝著称。唐宋时为莫氏莲庄。元时,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在此置别业,名莲花庄。因赵孟頫有翰林学士承旨衔,故莲花庄有“学士庄”之称,时闻名江南。莲花庄是赵孟頫幼年读书之处,他中年在外也不时来此小憩,老年归里生活于此。明代保存完好,清末遭毁。1986年市政府组织修复,并将毗连的潜园划入,使之连成一片。总面积112亩,分成东中西三个景区,内有清风碧波,喷泉溅涌,红鱼白 鳞,游艇细逐;小桥流水,奇峰异石等景观,并立有赵孟頫亲笔书写的“莲花峰”石碑和赵孟頫手笔《吴兴赋》全文石碑。莲花庄四时景色各异,品味不竭。庄内有著名书画家吴作人、黄苗子、吴小如、王秋野、冯其镛、郭仲选、钱仲联等名家题字。

《湖州市地名志》1999年版




黄龙洞

Huanglong dong

 黄龙洞位于滨湖街道的弁山北麓。据宋嘉泰《吴兴志》载,相传五代(907-960)梁时,有黄龙破洞而出,由此得名。原名金进洞,因黄龙洞直下似井,得名。明代陶宗以《辍耕录》载:"黄龙洞北枕太湖,其山皆怪石林立,洞旁壁立千仞,俯瞰不能见底。"洞东侧有一直径一丈许古球,称"龙蛋"。过"龙蛋"有古代“黄龙洞神神祠”道观遗址,分二茅宫、三茅宫、祥应宫、真武殿,规模宏大。旧时郡有水旱,群郡守即率员来此祈祷,北宋湖州太守功轼有《卞山龙洞祈晴诗》:"吴兴连月雨,釜甑生鱼蛙。往问卞山龙,曷不安其家。"黄龙洞是一个天然大型溶洞,约形成于200万年前,洞直径14米,深37米,洞底生风,寒凉透骨,洞陡直,有古瀑布残迹,洞底有一斜洞,下有4个支洞,均可行走,但狭长壁立,极为险峻。洞周山崖上多摩崖石刻,有黄庭坚、苏东坡、杜牧、赵孟頫等名家真迹,其中刻于巨石"丈人峰"上的四个大字"黄龙洞天",系明朝四十三代汉嗣天师张宇初题写,可见黄龙山茅宫属天师道派。洞中黄龙宫又名“响石宫”, 有一罕见的“音乐石”而闻名于国内外。竟是"仙境尘寰咫尺分,壶中别是一乾坤。"出现一座流光飞彩的神秘宫殿,这便是黄龙宫。

《白雀乡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




古梅花观

Gumeihua  guan

位于湖州城南道场乡菰城村金盖山麓。晋末何楷修儒业读书谈道,中有读书堂即其旧址。南朝宋元嘉(425-453)初,吴兴郡东迁县人、东吴大将陆逊的后裔、著名道士陆修静,曾隐居此处。宋庆历(1041-1048)年间,东林沈思(号东老),入山道观,名日“齐假龛”,供奉吕洞宾(纯阳祖师)像,云巢供奉吕洞宾自此开始,故又名纯阳宫。至宋真天禧年间(1017-1021)有高士梅子春居云巢,在东边遍植梅树,名为梅坞,一曰梅花岛,故名“古梅”。元时,乌程晟舍望族闵牧斋,来金盖山桐凤坞修真养身。遂将道观的“齐假龛”额改为“云巢”。清初额“古梅花观”。于嘉庆四年(1799)仁宗御笔颁“玉清赞化”匾额。同时,清廷谕令浙江巡抚阮元恭书“古梅福地”匾额于道观大门之上。清多次重建。民国时成为当时东南最大的道观之一。1989年恢复为道教活动场所。

《吴兴名胜古迹》




韵海楼

Yunhai lou

位于飞英街道飞英公园内,原在吴兴公园内(即旧府治后)。据宋嘉泰《吴兴志》载:“韵海楼,唐大历七年刺史颜真卿所建。真卿在郡著《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因以为名”。唐天宝十二年(753)颜真卿刺平原时,始创《韵海镜源》条目,修成200卷,刺抚州时增补草成500卷,在湖州刺史任上完成巨著《韵海镜源》。建韵海楼,至南宋嘉泰时(1201-1204),原楼已废。现存韵海楼系清代重建。该楼为五楹楼屋,朴实古雅。1992年重修人民公园时,迁至飞英公园内。

《湖州市志》1999年版


埭溪镇

Daixi  zhen

位于吴兴区南部,区域面积173.6平方公里。 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83年)建镇,名“施渚”, 因唐代诗人施肩吾居其地而得名。镇设监官,设商税卖茶盐场务,设施渚酒坊。元置巡检,明初移施渚巡检于沃埠。明洪武元年(1368)改施渚为埭溪镇,以“发源莫干之水直泻溪滩,筑石埭遏其冲”故名。明万历六年(1578),始名埭溪市。清顺治初为埭溪镇。嘉庆年间(1776~1820),埭溪镇更名埭头镇,为归安县五镇之一。民国元年(1912)复称埭溪镇。1956年撤并入埭溪乡,1958年与乔溪乡合并建埭溪公社,1961年6月分设建埭溪公社、埭溪镇。1986年2月埭溪公社改设埭溪乡,1986年6月埭溪乡并入埭溪镇。2001年6月乔溪、梅峰2个乡并入埭溪镇。埭溪人文深厚,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营盘上遗址,清代摩崖石刻历史少见石刻之一。现为吴兴西南的经济重镇、生态名镇,美妆小镇被列为省特色示范小针镇。

《吴兴区沿革和区划》


回仙桥

Huixian  qiao

位于吴兴区东林镇东明村东林山东,东西向横跨东林镇河,为三孔石拱桥。始建于宋代,清早中期重建,晚清时修缮。以八仙之一吕洞宾命名。 据清嘉庆《东林山志》载:“回”字内外两个口,“吕”字上下两个口,回仙就是吕仙,即“八仙”之一吕洞宾。北宋时,东林沈东老善酿十八仙白酒,熙宁元年(1068)八月十九日,八仙之一吕洞宾慕名来东林,与沈东老痛饮一宵。告别时用榴皮在墙上写诗一首:“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东有余。白酒酿成缘客,黄金散尽为收书”。故桥得此名。桥长16.2米、宽2.6米、高3.5米。五石排柱墩,上压系梁,置桥面。桥面呈弧形,三条石作梁,中横嵌石板。两侧是须弥座式栏板,设置莲望柱两对,两端置抱鼓石。两坡设踏步,坡脚呈明显梯形。梁头雕花,桥面石梁正中刻楷书“回仙桥”额。

《湖州市志》2012年版

编辑:吴任翔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