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优质茶叶交流组

艺贵专精 识量深宏——从传统文化谈现代商人的经营素质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藝貴專精 識量深宏

                     ——從傳統文化談現代商人的經營素質


【摘 要】所謂商人,是指以一定的自身或社會有形資源或無形資源為工具獲取利潤,並負有一定社會責任的人。商人在古代中國社會,地位一直很地下。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人的地位日益提升,不僅是因為他們賺得的高額財富,更因為他們獲取財富的智慧和在經營中帶來的商業文化對于社會生活的影響。如何從古代的商人職業素質中汲取精華,?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商人文化是商人個人理念、經營風格的體現,從一定意義上說商人文化是商人的精神表現。商人的精神特質是影響和決定企業行為的關鍵因素。要走市場經濟之路,就必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順利推進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就必須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優秀“商業精神”的商人。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雖然已有百余年,但無論是個體還是社會仍具有較深的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烙印。因此,了解中國古代商人的職業素養和精神內涵,對準確把握及塑造現代商人精神的意義不言而喻。不管是“藝貴專精”還是“識量深宏”,不管是“知客律己”還是“守己不貪”,對于今天商人文化和整個現代企業文化的確立都至關重要。


【關鍵詞】藝貴專精;識量深宏;知客律己;守己不貪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夫纖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勝。田農,掘業,而秦揚以蓋一州。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博戲,惡業也,而桓發用富。行賈,丈夫賤行也,而雍樂成以饒。販脂,辱處也,而雍伯千金。賣漿,小業也,而張氏千萬。灑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胃脯,簡微耳,濁氏連騎。馬醫,淺方,張裏擊鍾。此皆誠壹之所致。”司馬遷通過這些做小本生意發家的例子來說明,精打細算、勤勞節儉,是發財致富的正路,致富並不靠固定的行業,而財貨也沒有一定的主人,有本領的人能夠集聚財貨,沒有本領的人則會破敗家財。但想要致富的人還必須出奇制勝,能夠窺得商機,這就是“識量深宏”。同時還要心志專一,具備“藝貴專精”的職業素質。

明代中後期開始,社會經濟較之前代有了長足發展,商品流通頻繁,市場發育日益成熟,並出現了衆多的區域性商人集團——商幫。在這一經濟背景下,“工商亦本業”、“農商互利論”的思想日益為社會所接受,商人的社會地位大為提高,經商已開始不再成為一種為人輕視的職業,“棄農從商”、“棄儒從商”之現象越來越多。很多專業性的商業用書也就在這種情形下出現,在研究古代商人經商之道上,由原來的手口相傳、門戶私授漸漸轉變為專人著述記錄。為數衆多的商書,所涉內容十分豐富,不僅有水陸路程、商業條規、物價、商品生産、流通、市場、經營方法等經商必備的基本知識,還包括商業道德、經商行為準則、行為規範等方面的內容。這些商書大多出于當時人之手,有的還是商人根據商業的實際需要,自己動手而編纂。書中所述觀點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上的人們對商業的普遍看法,也是商人自身經營理念的體現,具有重要的經濟思想價值。本論文從這些商書入手,分析古代商人的經商手法和職業素質,結合現代企業的經營模式,以期有借古飨今之效。因篇幅有限,商書的類型與具體情況不再贅述。

 

一、熟探市價 逆料行情

 

古代的商品貿易,多是利用區域距離賺取商品差價,賤買貴賣,囤積居奇。因此,商人特別需要注意各種物産的季節、産地、價格、品質、年成豐歉等信息。

要營謀生意,財源茂盛,就需要懂得商業經營的規律和掌握經營技巧。中國商人做生意很講究“知市”,叫做“熟探市價,逆料行情”,這便包括市場調查,市場預測,經營決策等一系列商業營銷活動。自商祖白圭提出“樂觀時變”以來,中國商人就把市場調查和預測看做是商家謀利的首要前提,強調做生意要“耳觀六路話,眼觀八方客”,“買賣走三家,不問是行家”,多方捕捉信息,根據市場“進退盈縮,與時變化”來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組織營銷,叫做“因地有無以通貿易,視時豐歉以利伸縮”,同時,了解市場,順應市場,並不是被動地跟著市場的感覺走,要在風雲激蕩,禍福旦夕的市場變化中取得經營主動,還需要“善取予”,形成超前意識,預測市場的變化,中國商人把它概括為“逢快莫趕,逢滯莫懶”,“人棄我取,人取我予”。因而注重預測是中國商人的一個優良傳統,“三天不預測,買賣不歸行”,“按人做飯量體做衣,望標行盤預測經商”,“漲跌先知,稱為慣手,壅通預識,可謂智人”。而要做市場預測,就要“商貴三通”。何謂“商貴三通”呢?

(一)通季節

就商言商是一種商業近視症,市場是需求的總和,季節不同,需求有別。“冬至年畫到,小暑賣鐮刀”,“歉年車馬鋪,豐年紙陳行”。做生意就要知天文地理,曉風土人情,要根據季節變化提前組織營銷,“水則資車,旱則資舟”,“冬則資衣,夏則資裘”。

(二)通生産

對整個生産形式了如指掌,掌握供給,以利銷售。“柴貴荒年到,米貴熟年來”,“凶年過後,必有熟穣”,依據“待乏”原則,低價購進,高價售出,賺取中間利潤。

(三)通市情逆料行情變化

“行情在市上,人聲在世上”,“市場行情,朝更夕改”,“早賣鮮,午賣焉,陰晴熱冷變價天”,熟悉了行情漲落,價格變動,就會依照價格反彈,取得營銷主動。“貴極則反賤,賤極則複貴”,“賤取如珠玉,貴出如糞土”,方能在商業經營中如魚得水,左右逢源,實現“寶肆宏開,財源不涸;陶朱奇頓,指日可待”的期盼。

同時,也要讓貨物順暢地流通起來。對于商業資本營運,商諺中有很成熟的經驗。譬如,資本周轉,由于舊時商人在封建政府“困商”政策束縛下發展不暢,多以中小商為主,他們的資本存量有限,“店業甚微,辛資菲薄”,便更加講求加快周轉,少花錢,多辦事,“小本經營,全在運轉爽快”,“貨不停留利自生”,“多做生意少占本,一年多打幾個滾”。為此,就必須在“趨時”、“貴速”上做文章,做生意講究一個“快”字,“勤進快銷,生意活套”,“嘴快攬買主,手快出生意”,“有錢不買冷背債貨,有錢不置半年閑”,“季節商品一溜煙,抓頭去尾補中間”。而且講究廉價招徕,以加快商品銷售,完成商品向貨幣的轉化。“人叫人千聲不語,貨叫人不語自來”,中國古代的商人很懂得廉價招客,並且在長期的商業來往中總結出了“薄利多銷”的竅門:

一是貨不二價,從量取盈。“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身不擇行,口不二價”,“少市不期客,暢市不擡價”,“一字兩頭平,戥星不虧人”。

二是少賺不貪,讓利招客。“厚利非吾利,輕財是吾財”,“刻薄不賺錢,忠厚不折本”,“守己不貪終是穩,始終公平勢必興”,“三分毛利吃飽飯,七分毛利餓死人”。

 

二、藝貴專精 誠一專注

 

明代的《客商一覽醒迷》載:“藝貴專精,業防貪濫。貪濫之人,心志雄銳。得隴望蜀,不知厭飽,窺人之美,恥己之惡,棄自之物,謀人之産,到頭己業不窺,此亦貪之過也。但能自守本等藝業,勤勤懇懇,始終無二,不失故物,是謂固本之道。”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技藝貴在專精,生業則要防止貪婪。貪得無厭的人,雄心勃勃,銳志進取,得隴望蜀,不知厭飽滿足。看到別人的東西美好,就自以為恥而厭惡,抛卻自己的物品,籌謀奪取別人的財産,到頭來連自己的一點基業也保不住,這也是貪婪的罪過。只要能夠保守維持自己的技藝和生業,勤勤懇懇,始終如一,從而不失去原有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固守根本的方法。”

如上所說,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列舉了“田農”(務農)、“行賈”(經商)、“賣漿”、“灑削”(磨刀)等行業中許多發財致富的人物,他總結這些人物成功的經驗是“皆誠一之所致”,主張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有精究本行、心志專一的精神。誠一是誠心誠意之誠,一是一心一意之一。誠一,意思是心志專一,集中精神,搞一行要精一行。只有心志專一,才能卓有成果,太史公司馬遷認為這是經營致富的必備的基本條件之一。

誠一也是中國古代許多政治家、思想家所提倡的、為人所需具備的一種優良品質。先秦諸子以不同語詞來表達此意。孔夫子說:“聖人、君子、善人不得而見之”,“得見有恒者,斯可矣。”“有恒者”也就是心志專一的人。孟子說:“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荀子說得更多、更深刻:“思乃精(專精),志之榮,好而壹(專一),神以成,精神相及,一而不二為聖人。”又說:“執一無失”、“虛壹而靜”、“傾則不精”、“知者擇一”,“未嘗有兩而能精者也”。有恒、專一、精一、執一、虛一、擇一,都是說為學辦事要心志專一。經商也是如此。首創四民分業論、十分重視商業的管子就主張商人要專一于本業,並把經驗傳授給子弟,“相語以利,相示以賴(贏),相陳以知賈(價)”,使之“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做一個精通本行業的好的商人。《唐六典·戶部郎中》說:“工商皆為家,專其業以求其利”,《宋書·孔琳之傳》說:“利不百,不易業”。明人李晉德所著商業用書《客商一覽醒迷天下水祜路程》也規勸經商者務必守本、固本,不要輕易改變本業。因為一個商人他不可能熟悉各行各業,只能專精于一行業,不要朝令暮改,此山望彼山高,結果會是顧此失彼而虧本。“平昔生意,慣熟貨物,雖然利微,亦或遇而不遇,切不可輕易丟棄,改換生理。暴入別行,而貨物真假未必全識,價值低昂難以逆料,以致傾覆財本,大有不可量也。”在經商中需乎心靜氣,防止貪濫,這樣才有出息。

“藝貴專精,業防貪濫.貪濫之人,心志雄銳,得隴望蜀,不知厭飽,窺人之美,恥己之惡,棄自之物,謀人之産,到頭已業不窺,此亦貪之過也。但能自守本等藝業,勤勤懇懇,始終無二,不失故物,是謂固本之道。”當然,固守本業並非絕對反對易業,而是反對盲目的易業,像孤邱那樣就是盲目的易業,對行業的不同特點要求不清楚,對自己的特長不清楚,希望易業帶來好境況,這無疑是一廂情願的如意算盤。

明清時期商幫林立,其以“誠一”致富而足以稱道者比比皆是。作為一個著名的商幫,徽商多種商品,綜合經營,但具體到一個或一批商人身上,對行業、商品的經營則各有所專,大體各行業有一個地域分工,有的縣裏的商人就是以善于經營某一行業而著稱于一時的。如經營典當業的多為休甯人,“治典者亦惟休稱能,凡典肆無不有休人者,以專業易精也”,可見休甯商人是集中經營典當業的專家;做綠茶生意者以婺源人居多,開始為廣東行商所輕,出師不利,嘉道時他們接受廣東商人建議,精心改制了制茶技術,受到外商歡迎,在國外暢銷;清代經營川廣木材者大多也是婺源人,婺人程文昂,“始以竹制篾纜,放捆江河”,“創自巧思”,“牢固異常,人利賴之”。

晉商經商之誠一,可與徽商相匹。晉商渠氏在所開設的茶莊的牆上有幅對聯,上書“凡人為一事,心專而精……”,強調業貴專精,作為勉勵同仁的格言。這是晉商重視“誠一”的實例之一。山西票號之經久不衰,得力于它有一套獨到的規章制度,這些都出自專心致志擘畫經營的創辦者之手。善立制度比之精究技術似更為重要。山西票號最早創行股份制、兩權分離制,以及一套靈活運用資金制度,按照“酌盈濟虛,抽疲轉快”的原則,總號可在各分號之間進行資金調劑,使票號成為全局統籌的一種聯合組織。商業票據和銀行票據當時也由山西票號最早使用,具有創新的意義。所有這些,都是專心致志地鑽研業務,總結經驗,摸索規律所取得的成果。有的票號迳以“志一”為牌號(如太谷志成信票號在北京開設了一家名為“志一堂”的分號),即和提倡“誠一”有關。

今日商業經營,具有更強的專業技術和應變特色,更應該在自己原從事經營行業的“專”和“精”上下功夫,沒有十分把握,不要隨意變換自己經營的專業,去從事並不熟悉的經營。

值得注意的是,“誠一”,一心一意與駁雜、三心二意相對,是從品質、修養上來說的,而專業化經營與多元化經營是從經營方法上來說的。從商人品質修養上說,只能“一”不能“二”,只能“專”,不能“雜”,是非分明,兩者是不能並存的。但從經營方法上來說,雖然也不能以“多”來否定“專”,但兩者卻是可以並存,可以各行其是的。在國外,既有囊括不同類別的企業,常遍及工礦、農林、交通運輸、金融商業、服務性行業等部門的“康采恩”,也有由許多生産同類商品或在生産上有密切關系的企業組成的“托拉斯”(如美國有石油、鋼鐵、煙草、糖業、銅等托拉斯)。盡管有的國家許多企業有由專業型向多元化方向轉變的傾向,但也仍有許多企業並不這樣做,而是采取了富有特色的專業化經營策略。如日本房地産巨子森氏集團就堅持“集中一點”的方針,將開發房地産的重心置于東京都一帶,僅在東京就擁有84棟出租式大型辦公大樓,總面積多達130萬平方米,因而能坐收“尺土寸金”之利,而不像別的“野心”地産商那樣在海外到處收購不動産,最終難免遭受國際經濟不景氣的打擊。集中的、專業化的經營,可以鑽得深,摸得透,看得準,從而容易收到效果。多元的、綜合的經營也必須門門都精才行。否則,雜而不專,多而不精,一心二用或數用,就難免去做自己並不熟悉的事。“做熟不做生”。“成功的企業經營者不會挑一些完全外行的生意來做。他們的事業通常是能力、經驗和興趣的延長”。據說這是“法國企業家成功的八項秘訣”之一。不顧條件,四方出擊,四面開花,過多地分散精力去做不太在行或外行的事,碰壁摔跤是難免的。全民去經商而不顧合適與否,不也類似麽?

 

三、守己不貪 穩中求進

 

在《士商類要》卷二《買賣機關》中有“守己不貪終是穩,利人所有定遭虧”的勸誡,意思是商人要安守自己的本分,不貪求財物,終究比較平穩;如果以貪求他人所有為利,定然遭禍吃虧。

古代商人們在經商過程中,碰到的各種騙財騙物之事可以說時時都有發生的可能。有的騙子騙術相當高明,初涉商場之人很難識別,故需處處、時時、事事多加提防。《客商一覽醒迷天下水陸路程》一書專門列舉了騙子慣用的幾種行騙手段,以為經商者戒:

“(騙子)或假妝(裝)鄉裏講鄉談,稱有寄托,哄我出銀,卻將鉛石抵換。或狗皮裹泥充麝香;或竹筒築土充水銀;或水晶、瑪瑙、寶石、溜金奇巧之具,執立衝衢,自謂客仆盜出主物,不求高價,惟求現賣,誘入僻巷,強令買之。及覺物僞尋覓,則拐子變易巾帽衣服,雖立前不複認識。或丟錫錠于地,令人拾之,而挾取貼分;或雲能煉仙丹,要銀求買奇藥;或雲能通先天神數,善察幽隱,坐以致鬼,不用開言,誘人就學。”

這段話的意思是:(騙子們)有的假裝是與你同鄉,攀談鄉裏之事,僞稱有財貨寄托,騙出銀子,卻用鉛石將銀兩調換;有的用狗皮裹著泥土冒充是麝香;有的用竹筒填上土冒充是水銀;有的手執水晶、瑪瑙、寶石、溜金等奇巧珍異的東西,站在交通要衝和大街之上,自稱是客商之仆,盜取主人的珍寶出來,不求高價,只圖早些出手,現錢交易,引誘人們到僻靜的小巷之中,強行讓來人購買,等你覺察到東西是假冒産品前來尋覓時,這些拐騙者早已改變了巾帽衣服,即使對面相見,也無法認出他們來;有的將錫錠故意丟于地上,讓人當作銀錠撿起來,而他們又以同時看到的身份,強力要挾要分成,讓你拿出一些碎銀貼給他們;有的自稱能夠煉造仙丹,令人長生不老,引誘人們用銀來買仙丹奇藥;有的自稱精通先天神數,善于明察各種幽隱之事,端坐而可以招來鬼神,不用開言,專弄玄虛,引誘人們前來就學,從中漁利。

《客商一覽醒迷》認為,以上騙術,“無非效抛磚引玉之謀”以诓騙別人的財物。若是老成忠厚之人,只是安守自己應當擁有的東西,而不貪求非分之財,這種人自然不會落入壞人的奸詐圈套之中。至于那些貪心不足,以他人所有為利的人,定然會遭受其拐騙。正如該書所言:“守己不貪終是穩,利人所有定遭虧。”

據一本專講防騙的類書《杜騙新書》記,有一個叫倪典史的人在赴任時,隨身帶著3個家人,在京城置辦了器用衣物,裝了6擔行李,在江邊搭船,並派一個家人在船中守護,次日倪典史到江邊尋船不見,才知被賊騙走,準備告官,但同行鄉友勸道:“凡討船須在捕(埠)頭寫定,其柁公有姓名可查,方保穩當。若自向江頭討船,彼此不相識,來曆無可查,安得不致失誤”。這部書記載商人被騙事例很多,也反映出明清商界騙子很多。

針對騙子行騙,經商者還要學會觀察人的神態,這已具有商業心理學的色彩。商人長期與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相交往,應慢慢學會觀察、區別人的經驗。《客商一覽醒迷天下水陸路程》一書卷一的9~26條,就很詳盡介紹了這方面的經驗。先細察其物、屋、人外貌,再試以言談。從言談中觀察其人語言直爽、公正或詐假。凡用物、住宅奢華奇巧者,必是裝飾門面,並非誠實可靠之人。奇裝異服,經常變換衣服者,“此皆花子下流”,不足為伍。不要以為帛者必富,倒是布衣者“富貴悠長”。至于神色態度尤需注意,顧左右而言他,高聲呼號,矜誇賣富,僅是賣弄豪華,其實並無多少財富。若對人上下打量,說話半吞半吐,則此人必定心中自有打算,不可不防。對人禮貌過謙並不是真情,倒有可能是心存詭計。在交易過程中,若問價即答,大致價格適宜。如果回答遲緩、含糊,大約有欺詐。

穩健是一種良好的精神品質,是成功寶典,更是一種積極進取的方式,也是成大事者必須具備的素質。《周易》稱:“懼以終始,其要無咎。”就是說,人們辦事要自始至終,要謹慎小心,才能不犯錯誤。有人認為,穩健謹慎是膽小怕事、保守畏縮、優柔寡斷、裹足不前,這是一個極大的誤解。其實不然,謹慎穩健是深謀遠慮、穩中求進,是事業成功必須的保障。

作為中國銀行業先驅的山西票號,在19世紀之初誕生,衰弱在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山西票號之所以能在這個千古變換風雲激蕩的時代,生存發展一千多世紀,而且能在鹹豐到光緒的四十年中外于黃金發展時期,主要是晉商的“穩中求進,應變圖存”創造的奇迹。晉商積極進取,愛惜錢財,崇尚誠信,他們認為“和氣生財”,而且善于審時度勢,忍耐制勝,其發展不僅表現在家數增多、機構擴大上,而且成為清王朝的財政支柱。也正是晉商憑著“穩中求進、應變圖存”的信念,才最終成為商業界的強者。

 

四、識量深宏 知客律己

 

對商品流通來說,商品交易是物質載體,人際融通才是其本質。因此,中國商人曆來注意人際關系,主張經商必須了解人,講究“出賣風雲雷電,不如天地人和”,在融洽的人際關系中,為自己營造良好的市場氛圍。這包括“知客”和“律己”兩個方面。

“知客”是指要處理好商人與商人、商人與顧客之間的關系。商業經營需要聯結産銷,溝通買賣,因此在處理商人與商人之間的關系時,要注意知人善任,講信修睦。對此,中國商諺有許多經驗之談。“紅面知羞終不負,低頭忍辱乃必诓”,“老商宿客言語必切,稚童刍子性急不常”,“隔面講盤終有弊,當場唱價終無欺”,“終日肆筵防有意,不時作戲豈無因”,“開店愼本自然久,誠實賒求遵信還”。在處理與顧客的關系時更講究迎合需要,微笑服務,視顧客如衣食父母。諺曰:“入門三相”,善為商者必能察言觀色,“看客下面,量體裁衣”,“提刀割肉,起眼看人”,“因客制宜,貨隨其願”。並注意笑臉迎客,優質服務,“孟嘗君子店,千裏客來投”,“人無笑臉莫開店,會打圓場自落台”,“買賣不成仁義在,留下好感待回頭”。通過這些人際公關活動,就能樹立良好的商業形象,“處處人情感,下雨好借傘”,“好店三年不換客,好客三年不換店”,“笑口常開,生意常來”,形成“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的良性營銷局面。

“律己”是說要加強商人自身的道德修養,洞悉時務,潛心向學,名以清修,儉以守成,以此作為生意興旺發達的保證。在政府“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下,商人發財不易,賺錢艱難,為商者“不辭曉夜,登山渡水,所需微利,皆由驚恐辛苦而來”,“人生最苦為行商,抛棄妻子離家鄉,餐風宿水多勞碌,披星戴月時奔忙”。他們經商致富後,往往自奉節儉(儉約),淡泊自守,重視節儉,養成抑奢存樸的品質,並留下許多警世醒迷的商諺:“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後甜”,“儉可成事,奢可敗家”,“饑寒生于大廈,飽暖多在草莽”,“不儉不憐,徒負披星戴月;能生能導,豈妨沐雨航洋”。這些話充滿了商業興衰轉化的辯證法,表現了中國商人的傳統美德。

乘時習藝,注重教育是中國商人期盼事業長興不衰的警世切要。中國商人多因家貧失學奮發經商,或是為養家糊口而去儒就賈,他們經營發家後深知商海即心海,店堂即學堂,在“少有鬥智”的商業競爭中要立于不敗之地,非要有知識和心智不可。因此,有遠見卓識的商人莫不關注自身修養和後代的教育,“量質掠業,乘時習藝”。許多商諺本身就是商人寫的經商教科書,如《商賈一覽醒迷》,《生意世事初階》等,並把“訓導子孫,耕讀為本”作為事業後繼有人的保證。他們留下的格言是“千間房子萬傾地,就怕沒有好子弟”,“家有黃金使鬥量,不如送兒上學堂”,“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必讀書”,“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後有良圖惟勤與儉”。這些商諺反映了舊時商人社會地位低下希翼後世從儒的心路和對商品經濟即是知識經濟的人生感悟,讀之不乏教益。

窮通不驚,世事洞達,是中國商人的處世要領。商場即是戰場,貧富皆為無常。在殘酷的商業競爭中,“能者輻辏,不肖者瓦解”,“東家已貧,西家乃富”。面對福禍不定,貧富轉瞬的市場,中國商人仍能保持一種處變不驚,穩定達觀的心態,“事由天定,道在人為”,“成敗由天,造化由命,覓利長短,原非一定”。生意興隆時要不驕不躁,防患于未然,“藝乘旺時恐衰,財駿發時防敗”,“爭先憂者不憂,患預防者不患”;買賣乖戾時要不氣不餒,期盼春風化雨,枯木逢春,“困者未必常逆,勝者豈能常泰”,“一輩子三貧三富不到頭”。這些商諺很能反映中國商人知乎天命,順乎自然,對市場經濟下富貴窮通的風雲際會樂觀向上的心懷。

 

結    語

 

中國有著悠久而獨特的商業文化傳統,儒商作為中國獨有的商人類型,更是對後世影響深遠。儒商在長期的商業活動中逐步形成的儒商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在商品生産和商品交換活動中的凝結和升華。弘揚儒商精神,呼喚理性人文精神回歸,用儒商精神去影響現代企業家去奉行儒商之道,用儒商先驅者的言行為當今的企業家和經營者樹立可供效仿的典範和榜樣,既是我們傳統文化研究者的責任,也是全社會要做的事情。和諧社會需要和諧企業的承載。“和諧社會”不僅是一種國家行為和轉化為一種社會實踐,而且它還特別需要有“和諧企業”的承載。經濟基礎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條件和支柱,企業在其中責無旁貸,如企業有了安定的氛圍,生産經營才能順暢,經濟效益才能提高,對國家的貢獻就會越來越大,才有利于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消除社會的不和諧之音,“和諧社會”的目標才會越來越近。而現代商人的素質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所以,在現代商人中大力宣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和諧社會、構建中國夢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傅永聚等主編.《中華倫理範疇》叢書(10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

[2]楊春炳主編.《“古八德”故事與新解》叢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

[3]楊朝明主編.《論語诠解》,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12.

[4]曾振宇校注.《孟子诠釋》,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12.

[5]楊朝明注說.《荀子》,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6]張岱年等主編.《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7]張豈之主編.《中國傳統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8]司馬雲傑著.《文化價值論》,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

[9]季羨林等著.《中華文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北京:中華書局,1992.

.《中國文化要義》,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

[11]李繼功主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概論》,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12]唐君毅著.《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13]祝慧烨、肖震東等編.《中國企業進化之道》,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14]徐晨光等著.《文化的承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15]黃楠森主編.,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

[16]季如先著.《贏的競爭優勢——企業經營基本戰略》,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

[17]約翰.P科特、詹姆斯.L.赫斯科特等編.《企業文化與經營業績》,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18]蔣謙編.《思想企業》,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19]劉光明編.《現代企業文化》,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20]奚從清、謝健編.《現代企業文化概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21]周三多編.《管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2]威廉·大內著.《Z理論》,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23]朱永新著.《管理心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4]王吉鵬著.《企業文化的39個細節》,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

[25]張仁德、霍洪喜著.《企業文化概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26]陳亭楠著.《現代企業文化》,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3.

[27]帕斯卡爾·阿索斯著.《日本企業管理藝術》,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28]帕特·喬斯特、馬爾科姆·華納著.《跨文化管理》,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29]彼得·聖吉著.《第五項修煉——學習性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

 

 

(劉曉霞,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文章转自:孔子研究院)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