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优质茶叶交流组

美丽乡村郧阳行——青山镇周家河村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了解更多详情~请点视频播放


周家河村位于亚洲最大的淡水湖、国家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丹江口水库南岸,道教圣地武当山北麓,世界三大重型卡车基地之一的车城十堰城区城乡结合部——十堰市郧阳区青山镇。

芒种节气,是夏收夏种大忙的季节,我们一进村,眼前就是一幅犁田耙地,浑水插秧热闹的劳动场景,正如宋朝诗人陆游《时雨》里所描绘地“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这里的村民们一直顺应时节,保持着传统的耕作方式。在每年芒种前后把歇作好了的田放满水,待田里的泥土经过水泡吸收足够的水分后,再用梨耙耙过,将泥土耙成糊状,便于将秧苗插入田中,俗称“浑水”。“浑水”不仅是个体力活儿,还是个技术活儿。一般村里只有极少数强壮的青壮年劳力才干得了这活。看到一位大叔在田里来来回回把牛使唤的服服帖帖,把田也耙的轻松自如。

主持人(王娥画外音):叔叔,您今年多大年纪啦?

村民李尚福:今年六十七八了。

主持人(王娥画外音):六十八?六七十啦,看您赶这牛赶得还挺好的。

人到七十古来稀,我们正在惊讶这位年近七十的老者有如此好的体力时,远远的看到一位村民挑着秧苗向我们走来。


主持人(王娥):大爷,您这放下来,我问你两句话行不?

村民李从马:行啊。您直接说嘛。

主持人(王娥):您放下来,这好重啊。

村民李从马:放下不放下,我这到门上了,你直接说嘛。

主持人(王娥):我觉得挺沉的,这有多少斤呀?这挺沉的,估计有多少斤?

村民李从马:这,这一挑有好重?有个七八十斤。

主持人(王娥):七八十斤挑地挺轻松哦。

村民李从马:咋挑不动撒。

主持人(王娥):您今年多大年纪了?

村民李从马:七十四啊。

主持人(王娥):七十多?

看到这位可爱的老人,光答应着就是不肯放下肩上的担子,主持人也只好耍点小手段了,让老人歇歇。

主持人(王娥):您放下,我挑一下行不?我看看我挑的动不哦。

村民李从马:行,行,行。

(王娥挑担子现场声画)

主持人(王娥):哎,咦,哎呀我肩膀痛。大爷还是您挑,您厉害。

望着老人轻松地挑着担子健步如飞渐渐远去的身影让人感叹不已。心中也起了疑问。

看着在秧田中一个个农民忙碌的身影和一排排随着微风慢慢摇曳的秧苗,听着耙田老者的吆喝声和双手忙碌的插秧的人们的欢笑,让人不禁想参与其中。从来没插过秧的美女,通过一番学习,很快就上手了。在众人移动过的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竖了起来,整齐匀称,像一块绿色的地毯在眼前铺展开来。

主持人(王娥):我今天又学了一门手艺,看到这个我就想起唐朝布袋和尚的那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劳动的喜悦让人陶醉,当从众人口中听说插秧的这些人的平均年龄超过六十岁时,让人更是醉了。

主持人(王娥):我今天发现干活的都是年纪大的。

村民:八十岁以上的人多的很。

主持人(王娥):关键是长寿老人也多呀!你们这儿是不是有什么秘诀?

村民:多锻炼,多劳动身体就好。

主持人(王娥):哦,你这心态多好啊!都是觉得劳动就是锻炼。

村民:对,劳动就是锻炼。我一年到头不打针,不吃药。关键是我们这儿山青水秀人的寿命就长。


秧田里的老人们一个个生龙活虎的赛小伙儿,不远的茶山上老太太们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远远看绿油油的茶园里一群采茶女,近前细看,竟是一群六七十岁的釆茶老妇,虽是满脸沟壑,但笑容依然盈面。

主持人(王娥):阿姨,我看你采的挺快的,你今年多大年纪?

村民刘幼枝:六十八。

主持人(王娥):啊,六十八,我喊你奶奶都可以,不能喊你阿姨。我看你头发都还没白啊。

村民刘幼枝:它不白么。

主持人(王娥):不白,你着急不?

村民刘幼枝:不着急。

村民(画外音):人家头发还是黑油油的啊,今年才十七八岁啊!

据周家河村统计:全村1488人,其中90岁以上6人,80岁以上22人,70岁以上61人。

看到周家河村这些老人们与周边村镇相比超常的现象,我们找到了村里老支书陈功亮。

主持人(王娥):陈书记,问一下,你在这个村工作多少年啦?

老村支书陈功亮:30多年了。

主持人(王娥):30多年了,那你对这应该相当熟悉啦。

老村支书陈功亮:是啊,我们这儿呢,90岁以上的还能打牌玩,还有一个老奶奶就是去年的时候,93岁的时候还能做针线。

主持人(王娥):其实,你们这儿可以被称为长寿村噢。

老村支书陈功亮:那是的啊,基本上旁处都称我们这个地方长寿村。

主持人(王娥):那你觉得你们这儿长寿哦,有没有秘诀?

老村支书陈功亮:秘诀的问题重点在心态上,空气上,心态上。空气好了人们不吸收一些污染的东西。心态上呢,就是不跟别人计较,有啥事情能忍的都忍了,都让了,让一步海阔天空嘛。

周家河村空气好得益于满山绿树成荫的植被,这些植被涵养着处处四季不竭的山泉溪流。被村民们称为神奇的是在海拔近千米的山顶上一个池塘和一口水井,无论气候多么干旱,它们从来都没干枯过。极好的植被和奔流不息的山泉水不仅为这个村庄制造了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涵养了水源,还造就了这个村庄温润的宜居环境。

学生读书声:弟 子规 , 圣 人 训, 首 孝 悌, 次 谨 信。泛 爱 众,而 亲 仁, 有 余 力, 则 学 文。。。。。

      在周家小学校里的读书声中,村道沿途墙上刷的宣传语里,农闲时村民们聚会娱乐时,一家人团聚的餐桌旁。。。。。。处处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德”“善”“孝”等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教化和传承。

老村支书陈功亮: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是相当热爱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教育人们如何正确做人。

周家河村这样好的自然环境和和谐的人文环境像深闺待嫁的姑娘,现在也逐渐被人发现了她的美丽。随着“长寿村”这一美誉的传开,不仅吸引着城区的人们前来观光拍照,休闲垂钓,也让村里人找到了发展的门路。

一直在村里务农的何青学会了种植有机蔬菜。菜地里西红柿硕果累累,黄瓜繁花似锦,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主持人(王娥):这菜都你种的?

何青:是的,是的。我这全部上农家肥的,牛粪。

主持人(王娥):牛粪,就是不使化肥。

何青:对,对,对,全部都是农家肥。

主持人(王娥):噢。

何青:你可以摘一个尝尝,我这黄瓜比市场上的都甜。

主持人(王娥):这个黄瓜,哦。

何青:这个一摘,你就可以(直接吃)。

主持人(王娥):就可以直接吃是吧?

何青:对,对,对。

主持人(王娥):那我尝一下哦。

何青:比那市场上的要甜些。

主持人(王娥):福利比较好,什么东西都先尝。嗯,黄瓜特别嫩,特别脆,我觉得这才是我小时候吃那黄瓜的清香味。


何青的蔬菜品质好,自然很畅销,他正准备通过流转的方式,多租点地,把有机蔬菜发展壮大。

现在年已50的郑家军,原来一直在外承包做工程,在河南省看到那里的人种香菇家家致富了,于是也回到村里利用山林资源发展起香菇,并且动员了几户村民一起发展。

郑家军:人家那还是买东西(原料),人家做地都赚钱,我去一看呢,场地我们也有,什么东西都有,这个东西在我们这发展前景比较好,环境也比较合适,所以呢,我这个点而带动了几户。我回来给他们做工作,我说是这个东西种得非常好,一是健康,又能致富。

和这些刚刚起步者相比,诚者茶业算是打健康牌成功的龙头企业了。在董事长陈国忠的带领下原来一直做绿茶诚者茶业,2008年看到红茶保健巨大的市场潜力,让大学毕业的儿子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回来和他一起开始研制红茶,历时五年研制出了“郧阳红”,填补了鄂西市场空白。不仅把产品打入了江浙红茶的老家,而且让意大利等外国的客人慕名而来。现在诚者茶业年产值数千万元,也为村民带来了稳定的本地打工收入。

周家河村村委会负责人陈照柱说,周家河村将紧紧围绕青山秀水做文章,打生态宜居牌,下健康长寿棋,把周家河村建设成休闲娱乐,修身养心的魅力度假村。




编辑|高丽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