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优质茶叶交流组

“我与云龙书院”征文选登:讲台上下皆我师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文|刘青


云龙山西侧,苍松掩映下的云龙书院,显得格外静谧、清幽,的确是一处读书讲学的好地方。


初闻云龙书院,还是半年前从手机微信上得知的,每逢周六、周日,这里均举行公益讲座,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循着山前管理人员的指引,走进了书院大门,庭院深深,就像走进了一部厚厚的史书,沉浸在幽远的岁月书香。


比起书院的老学员,我只能算个插班生。我参加的第一堂课,是2017年度的第17讲,由徐州朱浩熙老师主讲“弘扬西楚文化,讲好徐州故事”。在讲正题之前,朱老师先讲了个小故事,即刘邦做梦追羊,去掉羊字上面的两点,再把羊字下面的尾巴去掉,不就是个“王”吗。引出刘邦从起初就有称王做江山的梦想。讲项羽,阐明了“西楚文化”是徐州特色文化,是汉文化的母文化,汉文化之根。两个小时的讲座,妙趣横生,深入浅出,坚定了我做云龙书院忠实学员的决心


从此以后,周六周日,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必到云龙书院听课,这也成为我退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周两次的名师讲授,的确使人如沐春风,但市民学员所蕴藏的生活积累和人生智慧,同样使我深受启迪。


有一堂课是江苏师大教授讲授“中国十大名厨”,老师从中国烹饪始祖彭祖说起,引经据典,让学员充分了解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文化渊源,也探讨了中国饮食文化为何难以走出国门的原因。民以食为天,讲座结束,大家意犹未尽,学员学习岂止在讲堂,下山的路上还在说着饮食方面的话题。


一个学员说,一日三餐这饮食的问题,可是最大的民生呢,厨师的手艺是一方面,舌尖上的口味又是一方面,你家女婿、儿媳都不是本地人,要是聚到一起,能吃到一块吗,就是请十大名厨,恐怕也难以协调南北口味。


女学员说:是啊。每次到家里都对我的厨艺是一次考验,我得张罗着买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刚开始还真没谱,唯恐他们不满意,后来我整明白了,不是有这么句话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其实说的就是个特色,就拿下厨来说,越是本地的才愈是全国的,必须得坚持地方特色,这饭怎么拿手怎么做,平常心、家常菜,他们也都感觉还不错,现在不是众口难调,倒是众口能调了。哇,多么深刻的生活哲学。讲的是厨艺,说的也是持家之道。


有一回课前,坐在我前排的一位80多岁的老者,与邻座的一个年轻人,在讨论某方面的问题,两个人争的面红耳赤,互不服气。老者说:前段时间我看到一套历史方面的书,要几百元,我正要把他买回来,回家慢慢看。


年轻人不屑,现在网上什么书都有,哪里还用得着掏钱,在网上搜搜得了,买什么书啊。


老年人反驳,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买书也是养生。


看着老人健朗的身板,清晰的思维,达观的精神,谁能说与对书的热爱和知识的滋养没有关联呢。


是啊,买书也是养生!这是我听到的最深刻的凡人名言。


今年入伏的第二天,徐州遭遇今夏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雨,这雨从凌晨就开始下,没有间断的意思。出门前我在想,下这么大的雨,今天上午的讲座还能如期举行吗,学员中有好多是老年人,大雨滂沱、道路湿滑,恐怕没几个人来。更让人感到纠结的是,今天的讲座内容,是讲授中国传统版画的演进和文化的嬗变。应该说就内容而言,比起大家比较感兴趣的唐诗宋词的欣赏、红茶白茶的饮用、传统国学的智慧、书画艺术的鉴赏等方面的课程,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大家对国画油画也还略知一二,对版画则比较陌生,好像受众面也比较小。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还是决定冒雨出行。


来到讲堂,离开讲还有十几分钟,令我惊讶的是,讲堂里几乎坐满了经常来听课的老学员,前面几排,好多为白发苍苍的老者,学员的热情之大、上座率之高,远远超乎我的想象。


什么叫毅力,什么叫执着,讲堂里的闪闪白发和那些湿漉漉的背影,让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有感于今天的大雨和大家的热情,一位老年学员还即兴赋诗,第一句记不清了,下句是:最难风雨故人来。主持人拿着话筒朗诵了一遍,并打趣的说:凡是今天冒雨参加讲座的学员,都是我们书院的超级粉丝。


书院开讲将满百期,学员队伍不断壮大,今天的云龙书院,处处氤氲着松林与知识的芬芳,它是这座城市智慧的殿堂,是彭城市民知识的驿站。我们热爱这座书院,更敬重为我们传授知识、为我们带来智慧和启迪的老师——


老师站在讲台上,老师坐在我身旁。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