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优质茶叶交流组

【厉害了】鹤峰有一处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与长城、故宫同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上方蓝字“微焦鹤峰”一起关注家乡变化!

3条绵延的茶道纵贯鹤峰全境,分别通往宜昌五峰、湖南石门,总长131公里,其中完整保存67.8公里,在八省区中具有独特性。

2016年10月13日至14日,由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傅晶带队的“万里茶道”申遗专家组发布了初步考证结果。“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连通亚欧大陆的国际商贸通道,南起福建武夷山,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向北延伸,途经蒙古国,抵达俄罗斯,全长1.3万公里。2012年起,八省区成立“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联盟。(来源:鹤峰网 记者陈勇 通讯员柳洪涛)

茶马古道申遗宣传片


鹤峰人不得不知道的茶道古事

回归本来的田园 

也说鹤峰的“茶马古道”

                                                                      ——柳约

说起“茶马古道”,自然想到的是西南边陲 ,汉、藏之间,那条古人用马驮茶贩茶而踏出一条崎岖绵延的古道。尤其是《山间铃响马帮来,上个世纪珠影厂拍摄的一部黑白片曾经深入人心,其是我没看过,也许在很小很小的时候看过,如雪泥鸿影般早已经消散了留下的此许印迹。但这仍然不妨碍我眼前幻化出一幅景致: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清脆悠扬的驼铃声声,还有那似散未散的茶香味儿。。。仍能撩起对过往千丝万缕的情思。


其时,山间铃响马帮来,定格在人们记忆中的这一幕,也曾一次又一次的在鹤峰的山间野道上演,留印在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仍然可辨。曾几何时, 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一次又一次闪现在荒山野道,一串串清脆悠扬的驼铃声声撩开多少野道旁低小茅檐。


古道在我们这里叫驮路。驮路是为了利用骡马运输,自然比一般的道要宽敞许多。


驮运早在容美土司时期已开始,形成了几条重要的大路。其中一条是从土司中府(今容美镇)通往土司四关四口之邬阳关金鸡口的大路,沿途所经青树包、陈四沟、关口、两河口、留驾司、下坪、椒园、龚家垭、高桥河、毛家垭至邬阳关、金鸡口,此道为土司通关的重要的大路,清朝时又得到过改修。老家郭家村即为这大路必经之地。上个世纪,公路通车后,昔时热闹的驮运大路渐至荒芜。又因公路干线绕行,古老的乡村退居荒莽僻壤,十多年前才有简易乡村公路,自此后,散居山间的乡民们,各显神通,为了便利跑麻木、小货车等等,但凡能筑路进居的总都想方设法挖出了一条通往自家庭院的简易小公路,现如今也是路如蛛网。那条穿村而过的百年大路终至荒芜。去年能摘春茶时节,姊妹几个回老家时,闲往大路走走,因为各家各户修路或者其他原因,昔时大路早已是支离破碎,只因为太熟悉,少时无数次行过的大路,依然还能在留下的断续的一段段中寻找到昔时的模样。那时候,设在家附近的小学撤了后,我主要是到家对面隔河而望的叫坪塔的小学上学。走大路还是小路,是伙伴们经常商量的选择。走大路要稍远些,但宽敞些,尤其是雨天或者露重的早上,走大路就理所当然成了不二之选了。那时候走大路常常会遇上驮运队或是背力的人力们。最怕遇上驮运队了,虽是大路,遇上驮着物什的大队骡马经过,路就不堪用了,怕被骡马冲着,远远听到得得的马蹄声响,再玩闹的小孩子都得赶快找个地方僻让开,眼睛瞪得溜园的看驮队的驮着不知是什么东西的骡马,打着响鼻,喷着热气,从眼前经过。时不时那马屁股后就掉落一堆堆草青色的马粪,被熏吓得哇哇怪叫着赶紧跑。


当然我能看着的驮队驮的已经远不止是茶叶了,那已经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这条大路运转的多半是日杂米油盐等丰富的生活用品了。


真正意义上的茶马古道,严格说是清光绪年间修筑的。鹤峰,这块有鹤来仪的山深林密的土地,茶树喜生,自古就是产茶之地。民间留传着“容美司的茶,白鹤井的水”之说。史料记载,鸦片战争后的1876年,始有广东商人林紫宸到鹤峰采办茶叶。鹤峰土著那时喜喝的是白茶,林商人是为销欧美而采办,洋人喜饮红茶,所以林卖办相中的是鹤峰的茶树品质,他进来后自办茶号“泰和合”等,用于改制红茶。在州城(此州为鹤峰州可不是今恩施州)、五里坪、南村、留驾司等地初制红茶,将初制的红茶运往湖南泥市精制加工后,经常德下洞庭运抵武汉出口。当时的鹤峰州是宜红茶的主产区,质量居上。史料载,清光绪年间,美国茶师曾到鹤峰考察过所产红茶,评价鹤峰红茶“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浸汁程序较优”,认为属上品。据说各地经办此款红茶的茶商为了销个好价钱,多取鹤峰茶作样品。茶叶一直是县境唯一外销货品,史料记载全县茶叶产量在清末明初已达百万余斤。此种红茶之所以统称宜红,盖因历史上此种茶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鹤峰地处武陵山腹地,山深林密,交通很是不便。“泰和合”茶号粗制的红茶多了,光靠肩挑背驮根本难以外运,为了解决运销之难题,当年“泰和合”主管亦是广东人氏卢次伦捐资改修了土司时期形成的南北镇至白果坪、大岩关、三路口、水潭子、水浕源、锅炉圈、清水氽、石龙洞、州城以及从三路口至青山坪、五里坪、南村、南渡江、三里荒、杨柳坪、州城等地的人行大路为驮运路,全部铺砌成能过骡马的石板路,为便人、骡马食宿,每三十里设一客栈,史料记载里程达285公里,为其利用骡马运输红茶提供了有力保障。从那时起,山间林响马帮来,就一直是人们惯见的一道景致,见证着商人财富的积累和采茶儿女的辛劳和忧伤。。。


茶山人们传唱下来的一首《采茶歌》记录着当年的情景:


采茶去,出入云山最深处。年年常作采茶人,飞蓬双鬓衣褴褛。采茶归去不自尝,妇姑烘焙终朝忙。须臾盛得青满筐,肥其贩者湖广商。好茶得入朱门里,瀹以清泉味香美。此时谁念采茶人,曾向深山憔悴死。采茶复采茶,不如去采花。采花虽得青钱少,插向鬓边使人好。


此种格局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因英国等宜红茶最大的消费国卷入战争之中,加之位于湖南泥市的“泰和合”总庄多次受到当地土匪频繁袭扰,主管卢次伦一家大小受绑架,财产被洗劫,卢次伦只好关闭百年茶号“泰和合”,其分庄子庄一齐关闭。这个变故倒成就了鹤峰本地茶商张佐臣。张是鹤峰县城人,“泰和合”兴盛之时,张结识了“泰和合”茶号主管卢次伦,开始背秤串乡,收购茶叶。卢次伦相中其机敏干练,收其为雇员,很快此人成为茶号红人。1916年“泰和合”茶号关闭后,早已熟悉茶号一切生意的张茶商乘机低价盘得“泰和合”茶号在鹤峰的全部设施,自立“圣记张永顺茶号”,开鹤峰人自设茶号之先例。粗制红茶后仍然利用卢商人开辟的茶马古道转运湖南泥市还有五峰渔洋关精制,并自备船只运往武汉,直销外商,成为鹤峰历史上第一个做自营出口生意的人。那时的张商除了经营红茶生意外,还在县城开设骡马店,在宜都设布庄,在大汉口开旅社,广聚钱财,并在全县强占兼并土地,拥有上百个田庄,万余亩土地,十年达到暴富,人称“张百万”。1927年那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在武汉读大学的鹤峰籍热血青年人陈子杰从武汉回到老家鹤峰县城闹革命时,提出要打倒的鹤峰最大的土豪即“左臣右相”,此谓左臣即为张百万张佐臣,而另一右相乃其舅父李右相。,继续经营红茶生意,茶马古道又为其奔忙起来。1938年,年逾古稀的张百万为了恢复红茶出口生意,携其孙张正荣前往武汉洽谈,,乱世中生意唯艰,又身患重病,是年病亡汉口。其子女六人,无人承继其业。


,鹤峰成为西南半壁河山的前沿,特别是1938年,武汉、宜昌相继失守后,宜都、巴东、。水中走不了,只能改成陆路运输,人称“起旱”,商运、军运主要通过骡马运输和人力肩挑背驮。。接纳南来北往的难民,中转运来转去的物资。重要驿站白果坪曾经一度繁荣空前,被称之为“小汉口”。经历过的老人回忆,盐客们从云阳、万县起旱运盐,从利川经恩施的石灰窑,过鹤峰的龚家垭,再穿木林子上三路口,到白果坪;另一线路刚是从建始的官店口、刘家包,下到鹤峰的邬阳关,过鹿儿庄至白果坪。老人们回忆说,每天运盐的人,一路上牵成一条线,象是过兵样。不论是人力运输还是骡马运输,都要到白果坪落脚销售,换回布匹等。而布匹则从湖南津市、慈利运来,运到白果换回盐去。那一时期,白果坪的场期也从一、四、七变成了百日场。老人们遥想着当年白果坪逢场旺季盛况:几千人赶场,街上挤得水泄不通,热闹非凡。白天,正街上有100多处销售布匹的货摊。夜间,酒楼餐馆的煤油灯能照亮半截街,喝酒划拳赌博的,通宵达旦。自1940年起,从外地主要是沦陷区逃亡出来的一批难民,纷纷到白果、走马一带谋生。史料记载,1943年前后,白果坪街上的居民由110多户,迅速增加到400多户。有的开客栈、酒馆,有的经营粮行、盐行,还有手工卷烟的、织布织袜的,还有铁匠铺、成衣店、染坊等不一而足。,外来难民先后返回故里,长江水路畅通后,走旱路的客商又改走水路了,特殊时期兴盛的旱路重要驿站白果坪也终因客商的离去而走向萧条,回归本来的田园,就象著名的西南茶马古道上的曾经辉煌过的驿站一样流散在历史的风尘中。(来源:好茶网  作者:柳约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