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优质茶叶交流组

禁服第四十八臆说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缘起: 有天晚上出去喝茶,好像喝了普洱、乌龙、红茶三种。回来睡觉感觉胃部一阵发冷。整晚失眠。第二天参加黄帝内经读书会时候,整个人很恍惚。那天本来是要读《寿夭刚柔》,但是临时又改成《禁服》。这种状态虽然有点神经失常,但也算有点奇思妙想,只是不能完全表达我的本意。所以权将录音整理成文字。



日本的千利休被奉为茶圣,他年少时候是个浪子,偷拐一个被卖到日本的朝鲜宗室美女私奔,最后一起喝毒药。但是他竟然没有死成。这样大死一番后。千利休的茶道直指人心,颇具禅意。以前觉得古人喝茶为什么么费劲。至从那次喝完茶后,连病了五天。我才意识到,原来喝茶的确是不能马虎对待的事。





禁服第四十八


雷公问于黄帝日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未尽解于意矣。"外揣"言浑束为一,未知所谓也。夫大则无外,小则无内,大小无极,高下无度,束之奈何?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虑褊浅,不能博大深奥,自强于学若细子。细子恐其散于后世,绝于子孙,敢问约之奈何?黄帝日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禁,坐私传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斋乎。雷公再拜而起日请闻命于是也,乃斋宿三日而请日敢问今日正阳,细子愿以受盟。黄帝乃与俱入斋室,割臂歃血。黄帝亲祝日今日正阳,歃血传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雷公再拜日细子受之。黄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书日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


禁服,有禁止受服之意。内经里只要有详细论述人迎寸口脉时候,都会要求听受者歃血而盟,绝不轻传。譬如《终始》第九篇,也是专门讲人迎寸口脉针法,提到了“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我的想法是,人迎寸口脉针法,它可以用来治病,但主要作用不是治病,而是以针调内气。因为跟内丹修炼有关,所以被设为禁服。所谓经脉,不是只指十四经脉,它有分卫气和营气两种。十四经脉的徇行是营气的规律。(《营卫生会第十八》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刺五脏,外刺六腑,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泻其血络,血尽不殆矣。


这里提到卫气为百病之母。《卫气第五十二》曰: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行于经者,指的是十四经脉的徇行,而卫气不徇于经,卫气要先行四末皮肤分肉之间而不休。作为人体最大的防御系统,分布在皮表分间,也是我们能最容易干预的地方。营气为水谷的精气,行于脉内,注于脏腑,有自己徇行规律,不能直接干预,只能调顺。



中国的文化独异之处,就是有气的观念。现在出去问一帮能够谈论经脉理论的人,大多认识也只到经脉营行,并且也脱离内经本原,自说自话。然后还很得意。有时候他的经脉理论治病不管用,就自作聪明,把西医的神经、全息、解剖学之类套在经络学上。殊不知一招棋错,满盘皆输。没有内经这样对营卫二气的完整认识,就算熬成了老中医,带着那样的认知去世,实在太遗憾了。没有气的认识,把各种疗法贯以中医之名,就算这个疗法整个中国医院都在用,但是并不具备文化之根,就不是古人的慧命所在。

雷公曰:此皆细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约也。黄帝曰: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弗俱。雷公曰:愿为下材者,勿满而约之。黄帝曰: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

雷公曰:愿闻为工。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人迎脉大约在喉结旁边的脉动,寸口脉就是手上一般把脉的地方。后世有些医家认为人迎脉和寸口脉就是指左右手两边。这种看法使人迎脉废弃了上千年。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人迎寸口脉也遵循着四季规律,春夏气在外,人迎微大,秋冬气在内,寸口微大。内经的医理全部本于自然规律,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自然界,身体自己绝不可能无故发明一套独立于自然规律的运转系统。


譬如树木,春华秋实,营卫亦有根结。六经气根于足,而春夏结在头面胸腹,天寒地冻,又复归于足。


人跟天地本来同根。古人在身心无别的境界上,所以命名穴位之时,取法天地自然。譬如大陵穴,竖起手指来看,大陵正对五座玉笔峰。此处正是风水绝佳之处。明堂前有劳宫、少府,也是富贵之应。再则为十二原穴是怎么定出来的,为什么大陵穴或者合谷穴能作为原穴,而不是其他穴位。细细观察,十二原穴的位置,与风水之龙穴位置无异。


气是无处不在的。譬如房子,如果风可以顺时针吹进来,聚在明堂,那么这个地方得气是阴生阳长的,如果是逆时针吹进来,那么这个地方的气就阴盛阳衰。(如若不懂,请阅读我另一篇文章《为什么是左青龙右白虎》)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痛痹,代则乍甚乍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血络,且饮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后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病。


通其营输,乃可传于大数。大数曰: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紧则灸刺,且饮药,陷下则徒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所谓经治者,饮药,亦曰灸刺,脉急则引,脉大以弱,则欲安静,用力无劳也。


从这里黄帝就开始传授人迎寸口脉的重要规律。把脉是件静思耗神的事,有的天生就能学会,有的人感知能力会差点。人迎寸口脉的判断,除了主观比较脉的大小,客观的问诊也会起到很大帮助。而扎针具体补泻的方法,《终始篇》有很详尽的记载。



通其营输,乃可传于大数。这里黄帝指出,必须通达营气的输布。营气的循行,我用下面一张图来表达我的构思。


这张图是我的大胆想象。营气的循行是十二经脉最后汇入任督的大循环。同时表经和里经也沟通成一个循环。它们就像一个转动的轴承一样,维系它们的平衡最基本的单位是表里经的一阴一阳规律。而营气是进入脏腑的,调顺营气必然能够影响到脏腑。所以为什么修行有成就的人,或者有些大善人,脸上总是带着阳气,因为他们能够调顺气脉,自然脏腑会比一般人健康。



这就是我所表达禁服所禁的秘密所在。运用人迎寸口脉针法,绝不是无往不利。人体的卫气、经筋、淤络等其他问题没有调顺时候,扎针时候虽然病人表述的病痛会减轻,但是针拔起来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所以《灵枢》经在讲完九针之后,安排《终始篇》在第九篇,绝不是偶然的。我的假设是九针是用来治病的,而人迎寸口脉针法是那些修炼丹道的人发明的。



我有一个师兄,是针灸临床医生,专研精神非常专注。他听完我的假设强烈反对。因为我也本事没修炼成仙,骑在白鹤上证明给他看。所以我也没有反驳的余地。但是只要不因为我提的假设大多数人不认同而把我绑在十字架上烧死,那我还是有勇气提的。仅供大家做个参考吧。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