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优质茶叶交流组

石梁缘——陈平、月真、何加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石梁缘

 樵甫 

左起:陈平、月真、何加林

石梁梅

                     

       大约是在1978年前后,我曾与几位画友第一次去天台山石梁。那时的石梁,没有现在这样的盘山公路,只有一条很小的山道供游人前往。石梁景区,小,则可分为上方广寺、中方广寺、下方广寺;大,则可分为大铜壶滴漏、水珠帘瀑布、小铜壶滴漏。我记得当时的上方广寺什么也没有,只有几间破旧的石墙瓦房,里面早已不住人了,看上去也不像寺庙。那个时候,,一般的寺庙很难看到和尚,而那些诸如国清寺的大寺庙,虽然偶尔能看到几个和尚,也都只是看看门,扫扫院子,收收门票而已,很少能听到他们诵经拜佛做功课的,寺庙无非是供人们参观的一个景点而已。用"荒废"二字来形容当时的上方广寺,并不为过。也许是上方广寺那几间东倒西歪的房子颇有几分野趣,我很有兴趣的用铅笔在速写本上画了起来,正是这一偶然的机缘,成为我日后在山水画中喜欢画屋宇的兴趣点 。                                                  

由上方广寺去中方广寺,须经过一道弯曲的山溪,溪上架有一座很破旧的古石桥,沿溪而行隐约就是中方广寺。在我记忆中,中方广寺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构造,只是那里几乎没有看到僧人。寺庙里有一排二、三层高的较新的楼房,像是作为招待所用的(这一建筑从下方广寺望去,至今还保留着那个样子)。从山道经过中方广寺还要经过两座古石桥,上方广寺下来的溪水,流进这里与另一山坳下来的溪水会合形成了一个聚水合流,并一齐冲向一块横拦在悬崖边的巨石。也许经过了几百年的撞击与侵蚀,这块巨石竟活生生的被水冲出了一个数米宽的大石洞来,使得这块巨石像横跨两岸的大石桥,而两山汇聚的溪水正好从这个石桥底下喷泻而下,坠入数十丈的深渊之中,这就是自古闻名的石梁飞瀑。

        第一次看到石梁,那种激动的心情不必言说了。过去只听说过石梁飞瀑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古人杜撰出来的人间仙境,就好象小时候在看《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行走在千山万水中的美丽风景一样,让人遐想。后来习画时,又在《介子园画谱》的某页翻到这一类的图例,并不以为是真。而当我第一次见到石梁飞瀑的时候,现在想来,用两个字来形容最为恰当,"恍惚"。石梁飞瀑最大的特点是可居可游,不像其它地方的许多瀑布,只可远观,不可近玩。从中方广寺看石梁,溪水平缓并循阶一层一层流向石梁底部,石梁宛如一座百年老桥横跨两山, 待你行到水尽处,低首下瞰,溪水如无法勒住缰绳的野马,在最后一道坎的阻拦中喷薄而出,溅出无数水花,然后急坠而下,跌入谷底,轰鸣声响彻山谷。更有甚者,据说有人竟然冒险在石梁上行走以锻炼胆略,我当时也想一试,可一站在那巨石上,腿肚子就不听使唤了,这毕竟还需要足够的勇气。

       循石梁而下,山道几经盘转,便到了下方广寺。那时的下方广寺,一座青瓦白墙的破旧寺庙,只有一个主殿和一两间破旧的厢房,庙门由一把生锈的大铁锁锁着,残墙断垣,庙的规模只有现今的十分之一,四周杂草丛生,俨然一片衰败景像,这与如今的下方广寺不可同日而语。从下方广寺向下行走百米,有一座较大的古石桥,上面长满了荒草和藤蔓。看来这里很少有人经过,在桥上回看石梁飞瀑,只见石梁如巨型鳌头,低首衔渊,天上之水从口中喷射而出,直泻数十丈,气势磅礴,两山苍松涛涛,竹林潇潇,一派葱郁深幽气象。那次石梁之行,对我一生的影响很大,平生第一次以石梁为题材创作了一张完整的作品,并参加了一个业余画展,也是我第一次的出外写生,直到后来报考美术学院的作品,也是那次石梁回来后画的。

        第二次去石梁是1985年4月,当时我已在美院读大学一年级,那次是周沧米先生带我们下乡,因为还要去雁荡山,我们在天台的华顶匆匆的住了一夜,石梁之游也就成了走马观花,只记得当时的上方广寺和下方广寺正在重建中,自那以后的十多年,我就未曾再去过石梁。

2000年春节期间,我与朋友陈平应月真法师之邀,去天台赏梅花时,曾在石梁小住了几天。月真法师本是杭州人,自小就与佛门有缘,据他自己介绍,小时候他就喜欢一个人到山里去,天性喜欢清静,初中时他到杭州市业余美校学山水画,曾师从卓鹤君先生,他为了画好画,常常一个人到杭州以外的地方去写生。有一次,他去了普陀山,便喜欢上了那里的环境,萌发了想出家的念头,只是那里的和尚觉得他年纪还小,没有收留他。后来,他又来到了天台山国清寺,遇上了一位正在那里闭关的高僧,由于某种机缘,他便正式出家做了和尚。那因该是我第二次去石梁之后的几年吧,至于他后来是如何成为石梁下方广寺的当家和尚,个中的经历对于一个大城市出来的年轻人来说,自然非同寻常。也许因为我是卓鹤君先生在杭州市业余美术学校最早的学生之一,我又比月真法师年长,也可算是他的学兄,这一机缘使我与月真法师成了朋友。因此,当好朋友陈平说起想去天台山国清寺访隋梅一事时,我便想起了月真法师,于是就有了月真法师相邀之说。

       石梁飞瀑一带有方广寺三座,"方广"一词源自佛法"十方广布"之意。下方广寺在石梁飞瀑下端,仰观飞瀑觉石梁如在天边,喷珠溅玉,气象壮观。据说这里是五百罗汉应真显化的地方,以五百罗汉道场而著称。据史书记载,下方广寺始建于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后经过多次毁建,最后一次修复是1989年10月。月真法师是90年代初期在这里修行的,至今做当家已十数载,可算是下方广寺复兴的见证人和参与者。

       我与陈平兄先去国清寺访隋梅,月真法师下山作陪。也许是正月,天气还十分寒冷,佛国世界一片白雪,寺内倚墙的隋梅还只是含苞待放。我们商量先到石梁住些日子,待隋梅开了再来,于是,便来到了我阔别多年的石梁。

        雪天的石梁,四周依然树木茂盛,只是树梢被白雪压弯了腰,尤其是那本已弯弯的竹林,此刻更加弯得可掬,而石梁瀑布却挂着许多冰棱,寒气成雾别有一番境界。此时的下方广寺皆已修缮,即使是雪天,已然没有了上次的那种荒凉与萧瑟,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种萌动的生机,里面不时的会传来一阵钟謦声。我与陈平在这里住了数日,每天与月真法师到石梁边去观赏瀑布、品茗、聊天、切磋书画、偶尔也会吹吹竹箫,弹弹古琴,陈平常说"南北画客一僧人,恍若古人"。的确,在那周围一片寂寥、雪白晴明的世界里,几个不问时事的闲人住在那里,自然恍如隔世般清净、闲适,由于远离都市里那种喧嚣,我们的内心世界都是那么的惬意、自由、纯净。

       也许是这山上的地势较高,领受阳光的温暖较多,山上的野梅却已先发了,于是我们便去那山岗之上赏梅,尽管只有三五株,却也分外妖娆。这里的野梅呈白色,五瓣,芯微红,可能是在野外没有任何污染,花瓣特别的白、特别的肥厚。我们三人在树下辗转徘徊,偶尔画画速写,偶尔写写诗句,临走时还会折去几支梅花,带回寺院,或供于佛前,或插于梅瓶之中,即使是睡觉,也置于卧榻旁,左右观赏,尽享清香。

       有一天,我们三人正在禅房品尝月真法师的台湾朋友送来的高山乌龙茶,我一时突发奇想,随手掐得一朵梅花置入茶盏之中,只见白梅在橙黄色的茶水中慢慢的平展开,顿时一股沉郁的幽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见状,我们三人不约而同的喊出"梅花茶!"这种情景至今不能忘怀。尔后,陈平又提议我们三个对茶诗,并由陈平写首句,月真法师对第二句,我接第三句,陈平再和最后一句,诗中都是关于梅花、白雪、月亮、石梁瀑布、古寺之类的内容。真个高雅、快活!数日下来,陈平写了一首《客石梁》的小令,请我谱曲,我说从未谱过,陈平说:你喜欢唱京剧,就用京调谱一下吧。于是,我便花了一个时辰,用类似京昆的调子,谱了这首平生第一个曲子《客石梁》,并与陈平、月真法师反复斟酌、吟唱。自那以后,我便真正的喜欢上了石梁这个地方,喜欢呼吸这里早晚吐纳的新鲜空气,喜欢听这里的晨钟暮鼓声,喜欢喝这里的山泉泡的茶,喜欢吃下方广寺膳房烧的春笋汤,喜欢与这里的僧人聊家常。后来,我也曾带家人和友人多次来到这里,石梁便成为我百忙中得以呼吸的精神家园。

远含隋塔近观梅

雪地无人少俗埃

妙悟成诗怕句响

钟声惊落花千枚

       这是当时在石梁访梅时即兴写的一首诗,虽然并不工整,却也道出了当时在石梁感受那种静谧世界里离尘、脱俗的内心独白。

                    何加林于己丑夏



梅花茶

《客石梁》手稿 词:陈 平  曲:何加林




《石梁幽谷图》何加林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雁庐艺术馆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