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优质茶叶交流组

从偷听国民老公的啪啪啪的姿势说起—— “为知识付费”还是 “为姿势付费”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从偷听国民老公的啪啪啪的姿势说起
                      —— “为知识付费”还是 “为姿势付费”


封面\思考者的知识如何变现




作者\kevin 编辑\Bolt

把此文写给依旧奋斗在变现路上的伙伴



楔子


如果“分答”同时置顶两段语音回答:
一段是国民老公喜欢的啪啪啪的姿势
另一段是某三甲医院知名婚育专家对于体位的生理、心理、伦理和社会学专业解读

你觉得哪一段会被更多的人偷听?
 

结果也许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因为我们从来也没有看到第二段回答在朋友圈刷屏

 
2016年,据说是“知识变现”的元年。
我从来都对此表示怀疑。

罗振宇老师的“罗辑思维”火了有三年多了。据他自己亲口说,当初之所以做“罗辑思维”,只是想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借此提高自己的讲课费罢了。结果“前戏”了这一大圈,罗老师自己倒是成了网红,出场费肯定是数十倍地提高了,,居然落到了“电商”这条轨道上,怎么看怎么都不像是“为知识付费”的典型案例。
 
当年曾经流传着北大博士研究生街头卖茶叶蛋的故事,大意是知识如此贬值,卖知识还不如卖茶叶蛋挣钱。话说如果放在今天,知识网红们会怎么做呢?那一定是先借各种自媒体平台、直播平台先把自己炒红,引来粉丝和流量,然后再通过“茶叶蛋电商”来变现。
 
和罗振宇老师的商业模式何其相似——兜了一个巨大无比的圈子,发现直接卖知识没戏,那就还是卖商品吧。

这难道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变现”吗?
 

这咋就和“撩妹”一样一样的——从来都是含蓄的,从来都是遮遮掩掩的,从来都是“我想和你起床看日出”,而不是“我想和你睡觉”。


从撩妹与知识变现说起


撩妹要想撩得好,是不能一上来就直奔上床的主题的。


知识变现要想做得开,也只能是从遮遮掩掩开始。


不信你上各大网站和论坛以收费为目的来个知识分享试试,看看有多少人理你。或者是微信群分享,不收费时听众成百上千,但即使只收个十块钱,十分之九立马跑掉。
 

我们从来都是“只爱真理不爱钱的民族”,

呵呵!!!



啥是撩妹的境界?


猴急者必被滚粗。

你即使再急,也得循循善诱。
先谈兴趣爱好,再谈青春理想。逗逼的可以来几个段子,看着妹子乐得花枝乱颤,胸前波涛汹涌,你也只能暗咽口水,收拾起心猿意马,然后接着把圈子往大里兜。

你如果一上来就和妹子探讨“啪啪啪的姿势”,你猜妹子怎么想:猥琐男,烂桃花,你特么没见过女人是吧?

然后会怎么说:哎呀,真不好意思,晚上还和闺蜜约了局,我们改天再聊吧。改天的意思通常是指1月32日、2月30日这样人间并不存在的日子。
 
别跟韩剧瞎学,像人家霸道总裁一样直接对妹子“壁咚”,没挨过大嘴巴是吧?

记住,当妹子真想让你“壁咚”时,你自然能感觉到。


要不喝点酒试试,酒壮怂人胆,挨了耳光也不太疼是哈。



前辈的负面经验借鉴:


阿Q对吴妈说:我想和你困觉。

被吴妈以性骚扰投诉到东家,阿Q于是丢了工作。

走投无路中,参加了一回革命党,结果被抓,砍头。


这就是一句“困觉”引发的血案,血淋淋的事实,请撩妹者闻者足戒。



啥是“知识变现”的境界?


跟人家“知乎”、“微博”、“公众号”上的大V学学,从来不说自己要收费,从来都是免费分享自己的各种经验、学识和见解,先树立起自己颠扑不破的“知识网红”形象再说。然后实现从线上到线下的引流,或讲课,或咨询,或解惑,或辅导,或卖书,或软文,可以2C,也可以2B。
 
这和“撩妹”还真是挺像的,都是先得把“牌坊”立得好好的,才能像“biaozi”一样偷偷地变现。
 
在从“免费知识共享平台”向“电商渠道”的转型中,老罗曾经有两个巨大的纠结:

一是自己心理上的,毕竟之前一直说的都是社会效益的事,现在突然开始跪舔“孔方兄”,作为有一点文人气质的老罗,纠结是难免的事情;

二是担心转化率,担心之前在免费旗号下聚集的粉丝,会因为商业化而“粉转路”。

话说不仅是老罗啊,“知乎”、“豆瓣”、“果壳”,哪个不因这个问题而畏手畏脚,一边想着变现,一边还要顾及用户的体验。
 
典型的对着A片自己暗撸,可有多么的无奈。
 
我们民族的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这种“物质”和“精神”的对立,我们心目中的圣人,一定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物质”上丰富了,“精神”上就一定堕落,只有生活上自甘清贫,才能开出最纯粹的精神之花。
 
放你娘的屁!!!!
 
最近的典型案例是有关杨绛先生的刷屏,我能说全民都是心机婊么?
 
在这样的社会群体心理氛围下,我都愿意相信“绿茶婊们”和“心机婊们”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的了。
 
在这样的社会群体心理氛围下,我都觉得婊子们就是要立牌坊的了。
 
在这样的社会群体心理氛围下,你跟我说“为知识付费”的年代已经到来,我特么打死也不相信。



反方观点--君不见

分答、在行、直播、自媒体打赏已经在红红火火恍恍惚惚,你还敢说“知识变现”不成立?


“在行”算是一款严肃的知识变现产品,开始的时候有过一定的影响力,但这半年几乎听不到什么动静了,问了问内部的人,数据实在惨淡,所以才有了“分答”。
 
很多人把直播和自媒体打赏当做是“为知识付费”的典型场景,并由此判断“知识变现”的风口已经来临。我想说你们真心是会错意了。看完一篇文章或是一段视频打赏,是典型的“心理满足表达”,是一个非常随手的行为,这和当年在天桥卖艺的、打把势的、唱戏的、说相声的撂地生意一样,那是听完了看完了再给钱,行话叫做“平地抠饼,对面拿贼”,都是极难做的生意。
 
不信我们可以换个场景,一篇自媒体的文章,先标注好价格,然后给出概要,看看你会不会付费打开。
 
为心情付费和为娱乐付费是差不多的,消费的不是内容本身,而是一种情绪的满足。这就像我们掏出几百大元去听演唱会,你是为听歌去的吗?通常不是,那些歌你都听了几百遍了,根本就不值当你再掏回钱,家里还不一样听?你是去消费idol的,你是去现场感受氛围的,你是去狂欢的。
 
而严肃的知识消费是截然不同的场景,它通常伴随着理性的思考,要么为了职场的提升,要么为了学业的进步,要么是求得感悟的圆满,和“为娱乐付费”的感性范畴毫不相干。因此一个是理性,一个是感性,学过消费心理学的人都知道,这两者之间的产品逻辑、品牌建设、销售通路是何等的不同。
 
再说“分答”,如果你把偷听名人隐私的全民娱乐狂欢叫做“为知识付费”,我实在无话可说。“分答”火了一个月,突然就从朋友圈当中消失了。倒是在不同的商圈里,出现了不少“分答”的楼宇广告。通常这说明它的用户数据可能出了问题,只靠产品本身的自传播不太好维持了,要靠广告的投入来换取数据的亮丽。
 
这似乎印证了当初我的看法,除了偷听偷窥娱乐至死的全民既视感,“分答”并没有提供更深层的价值满足,为知识付费的年代似乎并没有来临。顺便说一下,也好久没有看到Papi酱在朋友圈和微博刷屏了。
 
其实也挺好理解,从“在行”开始,果壳本想走一条“知识变现”的路,但不经意间“分答”变成了一款全民偷听的娱乐产品。看到暴增的数据,也不知道姬十三是该哭,还是该笑。
 
再插一句,在我印象中,“知乎”在用户过千万之前,好像我没有看到过它打过广告,当年的“果壳”,似乎也是如此。具有真实用户价值的知识类产品,变现也许挺难,但传播还是没有问题的。


◎ 结语


我曾经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跟几个朋友说过,中国历史上除了太监被阉割了,还被阉割掉的是对于知识和创新的尊重。在国民的深层心理中,“知识是不值钱的”的观点深入人心,(有多少家长肯为了知识,而不是文凭为孩子狂掏腰包)再加上互联网时代以来养成的信息免费习惯,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严肃的“知识变现”的商业模式,到今天也还就只是“卖书”和“讲课”两种,但这跟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实在搭不上半毛钱的关系。


在这个万事万物皆娱乐的年代,我们还只是习惯于“为姿势买单”,而不是“为知识买单”。


知乎和果壳们,还任重而道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问题探讨请发送邮箱ksc0013@163.com



【创业公司为什么要慎用大公司的人】

【你该怎么选offer(连载一到三)】
【创业公司的期权陷阱(深度连载上、下)】
【90后员工和80后领导互喷,70后点评】
【猎头供给侧改革】
【猎头也能挣60W吗?】
【致那些曾经正在和将要被各种职场规划洗脑和催眠的同学们】

【老K是怎么BD猎头单子的】

【这一轮创业资本寒冬何时会结束】

【老板和HR们,不要再和人才砍价了】




有关HR|有关创业|有关职场|有关猎头

聚焦互联网职场,以专业的视角解读 人,事,组织,分享干货,激发思考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