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优质茶叶交流组

山外山 深受多元思想“点化”的巍峨岱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山外山说】人文泰山是一部中华文化史的局部缩影,其中深受“儒释道”影响的泰山宗教信仰贯穿了整个泰山文化史。前期的泰山崇拜和泰山神话形成了泰山宗教的雏形,后来“儒释道”相继逐渐地对其产生深刻影响,加之民俗在泰山的广泛传播,拥有丰富内涵的泰山宗教文化全面发展。“江山也须文人捧”, 泰山给予中华民族精神源泉的同时,也借助名人词赋沾光添彩。特别是“儒释道”在泰山的传播发扬同样深刻影响了文人的自然审美,从而诞生了不同风格的泰山诗。

 

延续上周的泰山人文之旅,今晚的山外山,让我们对泰山宗教文化来一次巡礼。



 
泰山胜迹图

  

在泰山浩瀚而厚重的历史文化中,它的宗教文化依然显得绚丽多姿。泰山以其高耸雄伟的自然特征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构筑起泰山宗教信仰的基础。远古时代的泰山崇拜为泰山宗教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有着浓郁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泰山封禅作为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一种山岳崇拜现象,对泰山宗教的发生发展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的许多名山都是宗教圣地,一般以一教为主,如青城山、武当山等之与道教,峨眉山、五台山等之与。但是我们很难说清泰山到底是属于哪种宗教,中华传统文化中起主要作用的儒、释、道三教,都在起源阶段就与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经历了兴起、繁盛、衰落的全过程。颇具地方色彩的民间宗教也在泰山广泛传播,经久不息。来泰山朝拜的人有政客文人,有道教信徒,有佛门弟子,也有普通百姓;有专门为东岳大帝而来的,也有很多事为碧霞元君而来的,更多的是不问是哪路神仙,见庙就进,见神就拜。这种混乱现象恰恰是泰山文化的突出特点。

 

儒教在泰山

 

泰山位于儒家发源地的齐鲁之邦,长期以来儒学思想在泰山周边滥觞,所以最早出现在泰山的学派是儒家。儒家始祖孔子一生的活动都和泰山密切相关,他曾亲临泰山,留下了许多光辉思想。这些思想一方面因泰山崇拜而生,一方面又强化了泰山崇拜,形成泰山文化中带有鲜明儒家特色的伦理道德观念。儒家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泰山精神的主导思想,是一种人生哲学。在儒家眼中,泰山尊贵犹若孔子,孔子犹若泰山尊贵。不论学术还是道德,孔子都是世人的楷模。于是乎,泰山也成为高尚人格的象征,司马迁便发聋振聩地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


《启跸回銮图》


秦始皇、汉武帝和汉光武帝的泰山封禅活动,使封禅礼仪由传说变成国家最高祭天大典,在此过程中,儒家文化逐渐渗透其中。正是儒家文化的宗法伦理色彩和人文情怀,将原始的封禅礼仪改造成政俗合一的御用工具,也中断了它由宗教信仰向宗教化发展的道路,并通过秦汉帝王的实践,成就了千古独步的封禅文化。同时,儒家文化在将封禅礼仪纳入其阴阳、天地、祖宗一体化大范畴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自身的礼仪内涵。


宋朝初年的泰山学派,开创了宋代理学的风气之先。其创办者孙复、石介、胡瑗三人,被称为“宋初三先生”。他们所创办的泰山书院,教育方针和方法都自成体系,独具特色,为培养儒学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泰山与儒家的关系,至今尚能从红门宫前的“孔子登临处”石坊以及岱顶的“孔子小天下处”石碑上窥见一斑。



“孔子登临处”


“孔子小天下处”


宗教和泰山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总是相伴相随的。无论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的发生发展,还是作为外来宗教的的弘扬传播,都极其重视在泰山地区扎根。

 

道教在泰山


泰山的道教历史久远。道教早在战国时就有方士隐居在泰山岱阴岩洞;秦汉以后,祠、庙林立,西汉即有泰山道士稷邱君传播黄老道,武帝为其建“稷邱祠”。东汉末年时,张陵创“五斗米道”。其弟子崔文子在泰山作黄赤散丸,救活患瘟疫者数万众,道教逐渐成为救世济众的民间大教。



岱庙》 张伟明 


唐宋时期的统治者屡次加封东岳大帝,并且大规模建造泰山的岱庙和岱岳观。宋代以后以碧霞元君为代表的神仙道教,在泰山得到信众的空前崇奉。以后的元、明、清也都对泰山的道观极为推崇,相继在泰山建造了丰都庙、灵应宫、碧霞元君殿等著名道观。从现存的泰山岱庙天贶殿的壁画中,可以想象到当年道教在泰山的辉煌景况。泰山道教的兴盛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可以明显地看出它自始至终和封建统治者的扶持以及和泰山崇拜紧密关联的基本特点。



山神、东岳大帝



碧霞元君


泰山道教在宋代以后,融入了很多儒家思想,开始向世俗化转变。其伦理思想极为提倡分明善恶,以德报怨,顺应生长。而碧霞元君信仰的思想核心就是尊重生命、向往成长,因而可以说民间化的道教又回归“道法自然”的原始命题。道是道家伦理精神的核心。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生育万物但不把万物据为己有,成就万物而不以之为自己的功劳,长成万物但不对万物宰制,此即道教的民间伦理思想的出发点。

 

反映在泰山道教上,以隐世、自然主义作为特点的老庄道家伦理思想,与儒家伦理思想的相融互补,显示出鲜明的泰山道教个性,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主张一切因任自然、复归自然。在这一宗教精神的感染之下,泰山民众在历史上塑造成纯朴自然的民风和对生命信仰的率真执着。

 

在泰山

 

在泰山最早传播有史可证的是,十六国时期高僧朗公在泰山建寺授徒。一千六百多年来,在泰山兴衰起落,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泰山及其文化增添了新的魅力。。泰山以禅宗为主流,在封建王朝长期受到朝廷的重视,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色。公元351年,高僧朗公首先到泰山岱阴创建了朗公寺。公元520年,法定和尚在泰山西北麓建造灵岩寺。魏晋南北朝时期,泰山较大的寺院还有谷山玉皇寺、神宝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经石峪有北齐人所刻的经典《》。到唐宋时期,灵岩寺香火极为鼎盛,被称为天下“四绝”之一。



《雪夜灵岩 》黄东雷



经石峪石刻

 

泰山受道教和儒学的影响很大,在其基础上形成的“仁道”、“孝道”的伦理观,为中国传统道德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因素。早在康僧会编译《六度集经》时,就吸取儒家的仁和仁政学说,宣扬仁道论。他说:“诸佛以仁为三界上宝,吾宁殒躯命,不去仁道也。,有意突出“孝”的地位,谓布施诸圣贤“不如孝事其亲”。东晋名士孙绰信奉,作《喻道论》,以“子贵则父尊”说孝,认为僧侣出家,传教修道,是“永光厥亲”,属无上之孝行。


唐僧百丈怀海《百丈清规》首二章“祝厘”、“报恩”讲忠,次二章“报本”、“尊祖”讲孝,完全仿效儒家口吻。唐宋之后的,更大讲孝道。宋代名僧契嵩写了一部全面论述孝道的著作,声称“夫孝,诸教皆尊之,而殊尊也”,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圣人之善,以孝为端”,并且把父母作为“天下三大本”之一,认为“律制佛子,必减其衣盂之资,以养父母”。

 

有人说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三大精神支柱。那么可以说,在泰山,佛道同宫,儒释相依,“三教合一,合为不同”达到了极致。无论出身贵贱,身份高低,在泰山都能找到精神的归宿。



泰山诗的儒意、道意、禅意

   

经过数千年的多元文化积淀形成的泰山宗教,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泰山诗的特色形成。泰山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都明显地体现着泰山的“儒释道”,它们各具千秋,又都表达了对巍巍泰山的敬仰。

 

儒意诗

 

多数泰山诗,均富儒意色彩。最典型的是以登泰山张扬“仁道”,可以孔子《丘陵歌》为代表。其诗云:“仁道在迩。求之若远。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枳棘充路,陟之无缘。将伐无柯,患滋蔓延。惟以永叹,涕霣潺湲。”夫子一生为“仁道”而搏,却又屡遭挫折,宏愿无期,因将求仁过程比之艰难登山。张衡《四愁诗》“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从之梁甫艰”沿袭了这一模式,不管这“美人”是指皇帝还是情人。将泰山与仁道相联,有其文化渊源。泰山周围,为古代东夷文化中心。而“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出。”(后汉书·东夷列传),故《山海经》称东夷为“君子之国”(《大荒东经》)。

 

另有大量儒意诗借咏泰山祈愿“国泰民安”。如汉武帝《鼎铭》“登于泰山,万寿无疆。四海宁谧,神鼎传芳”即是。乾隆《岱庙瞻礼》也“阜安祈为农”、“福国锡时雍”。朱孝纯《泰山赞》祈求岳神“承天百福,佑我民人”、“屡有丰年,宁我邦宇”。陈凤梧《明堂》,“则呼吁我愿吾皇法三代,早施仁政及蒿莱”。这类诗大多无甚特色。惟陶允宜《碧霞元君》稍有新意,它不无揶揄地描写元君香火之盛:“自是神人同爱国,岁输百年佐升平”。



《五岳独尊泰山》张鸿君 


还有许多儒意诗,借泰山景观,抒发文人的时空感慨。以空间而论,中国传统以“大”为美;以时间感而言,则以“古”为尚。泰山的尊严感,多由此二者而生发。石介《泰山》云:“诸山知峻极,五岳独尊岩。此为群物祖,草木莫锄芟。”此诗高度概括了泰山大而老的尊严感。诗经里的“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就是由其高峻而生敬仰。写其雄大,最负盛名者,还是杜甫《望岳》名句“齐鲁青未了”,把泰山之辽阔雄大与郁郁葱葱一并托出。

 

不过比较起来,文人对时间更为敏感,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更富感慨。正所谓“登临莫是闲游泳,古今兴亡感慨中”(金节《望秦碑》),“我来登临寻旧迹,独步巅崖感慨歌”(金节《题摩崖碑》)。施润章诗云:“辇道除荒草,长悲封禅年。”(《五松山下看流泉》)这“悲”究竟是惋惜还是嘲讽,也实在难以说清。张怡“当年辇道迷荒草,剩有寒鸦噪夕阳”(《登岱》)也是如此。苏眉山的感慨有点不同寻常:“古今几度沧桑变,惟有乾坤此老存。”(《丈人峰》)俱往矣,一切文治武功轻烟散去,惟有大自然永世长存。



雄峙天东罗建泉

 

借咏泰山,展现一种哲理,是泰山儒意诗的另一重要内容。邱山宁《泰山颂》:“泰山何其雄,万象都包容。泰山何其大,万物都归纳。泰山何尊严,万有都包含。一切宇宙事,皆作如是观。”这是借泰山提倡一种博大的胸怀。有首《快活三》诗云:“人情轻便易,世路重难艰。不走巉岩路,谁知快活三。”此乃之处贪图“轻便”的惰性,提倡艰苦磨炼。“泰山不自高,因丘垤以成形”(郑世元《感怀杂诗》),乃是肯定积少成多的道理。而“向来井处方知隘,,则是标榜心胸开阔和知足常乐。

 

这类诗,超越了对具体风物的赞颂,丰富、深化了诗的人文内涵,进而影响读者的情操。但在这种思维模式下,登泰山似乎只是为清一笔历史债务,为了却一种心愿,就像是有门多年不来往的旧亲戚,想起来就感到歉疚一样,所谓“岳梦平生足,吾愿今已了”(吴梯《登岳》)。它往往“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五灯会元》卷17),而只是把泰山作为一种思想符号看待,从而减却不少自然美感。这就使其往往诗味不浓,或毫无诗味,沦为押韵的讲章。在这种模式下,又似乎只有心怀大义的人,才有资格登泰山,领略泰山诗。所以,王云风《登泰山》指责:“一自尼公下山后,世人都坐等闲游。”而如果只有修炼成孔夫子方能登山,那么够资格者也就寥寥无几了。

 

道意诗

 

与儒意诗不同,富有道意的泰山诗不再专注于政教伦理和历史陈迹,而是着意于眼前景心中情,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在自然美景中彰显主体意识。魏允贤《封禅台》即谓:“览圣未须谈往事,与君烂醉弄晴烟。”所以,道意诗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征,就是个体人格的高扬,主体豪情的勃发。在这里,泰山雄奇风光已不再是陈年旧事的符号,而是主观情感的直接激发物,从而达到“人的本体存在于宇宙自然存在的同一性”。


自然,这里不能没有极度的夸张。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李白《游泰山》(又称《泰山吟》)六首中的许多抒发:“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其一),“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其三),“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其六)。


在其后的泰山诗中,李白也不乏同道。郑材《登泰山》:“平生豪侠登临意,长啸振衣天上头。”林传甲《游岱诗》之四:“横绝太空舒啸傲,黄河如带水流东。”张梅亭《登岱》之一:“快心第一平生事,长啸天门独立时。”均可与李白呼应。最富特色者,是佚名的《题岱顶》:“眼底乾坤小,胸中块垒多。峰头最高处,拔剑纵狂歌。”此诗也可为李白写照。甚至连杜甫早年诗作《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也不乏道意豪情。只是他“小”的是“众山”,而李白与佚名“小”的却是“宇宙”和“乾坤”,豪气终有分别。杜甫毕竟是受儒学熏陶极深的诗人,他的豪情与李白终归不同。



《泰山》庄浅心


但在人们意识中,毕竟还是视“神仙”为道意诗的主体。在泰山诗中,有不少“游仙”之作。典范之作,当然还是李白《游泰山》六首。什么“玉人”、“羽人”、“鸟迹书”,什么“青童”、“天鸡”、“不死药”,什么“鹤上仙”、“安期”、“玉真”,什么“鸾风”、“织女机”,不一而足。“何用别寻蓬岛去,源头活处即吾机”(姜镜《水罕洞斌怀》)。李白正是以泰山为依托,把昆仑仙话与蓬莱仙话有机融合,绘成一幅色彩斑斓的泰山神仙图卷。


当然,这种神仙图既非空前,也非绝后。前有曹植的《飞龙篇》、《仙人篇》,后有方豪《登岳》之二,杨祜《登岳》之四,杨志学《次胡可泉望岳》二首,廖道南《望岳》二首,金节《仙人桥》,程拱辰《玉女歌》等等。但曹诗过于压抑,稍欠绚烂。白后诸作,更是等而下之,或毫无寄托,或画虎不成反类犬。

 

泰山自古就以“神山”著称,《韩非子·十过》就记述了 “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山”的传说。这证明,“神仙”本来就与泰山有不解之缘。后经历代文人的求仙访道,更形强化了“神山”形象。泰山还被道教列为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二小洞天,号称“蓬玄洞天”。如果能结合泰山风物写“神仙”,不仅无可厚非,。道教与楚文化本就有血缘关系,而李白自称“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且又“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他更有资格写泰山神仙。



泰山朝晖》 易天也

 

“游仙”诗的绚烂多姿,提供给后人一种艺术美感,从而激发游人对泰山风光的兴趣。如果诗还另有寄托,又可借此认识历史和人生。曹植《仙人篇》“俯视五岳间,人生如寄居”的感慨和“潜光养羽翼,进趋且徐徐”的自励,就表现出他借“仙境”逃避险恶现实的意向,,和士大夫的艰难处境。

 

《游泰山》 斑驳陆离的“神仙”图画所透视出的是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一类踌躇满志和乐观自信。李白“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的自白,也可与此印证。它更接近于气势浩荡的楚汉浪漫主义,有似把人们的目光引向宏阔空间和辽远未来的《淮南子》,所谓“至德之世,甘暝于溷澖之域,而徙倚于汗漫之宇,提契天地而委万物,以鸿蒙为景柱,而浮扬乎无畛崖之际”(《淮南子·俶真训》)。


当然,这也是盛唐时代精神的折映。南宋葛立方称:“李太白古风两卷近七十篇,身欲为神仙者殆十三四”,这是亊实,但又释之为“抑身不用,郁郁不得志,而思高举远引”(《韵语阳秋》),则是夸大其辞、以偏概全。城如葛兆光所言:沉溺于道教和神仙,喜作游仙诗,是开元、天宝间上至王公下至百姓的普遍社会风气,李白不过是个突出代表罢了。 

 

禅意诗

 

泰山禅意诗,不像道意诗那样突出自我,夸张情感,张扬雄奇,而是以“平常心”静观万物,而深有所感,似有所悟,平中见奇,若即若离,兴象玲珑,王士祯比之为“参活句"(《师友诗传录》)。“禅意”不是“禅语”和“禅诗”。诚如李泽厚所言:许多禅诗实际上比不上具有禅味的诗更真正接近于禅。


陶潜不谈禅,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其五)却不无禅意,它与作者是否禅僧的身份无关。有些僧人诗,也不见得具有禅意。如释惠才《山居吟》“大道无崖光溢目,大用无和鬼神伏”、“浮生梦觉黄粱熟,何得区区重名禄”,就充满说教气,就是典型的“禅语”而非“神意”。 僧人虽山栖木食,但如过分职业化、仪式化,缺乏坚定、深沉的禅心,就难免厌倦山林,从根本上背离禅意,从而出现“客来总说游山好,不道山僧却厌山"(许安仁《游泰山竹林》)的现象。这种禅僧,决难写出禅意诗。相反,某些槛外人,偶涉山水,颇觉新鲜,有动于中,反倒能即景会心,萌发禅想,写出好诗。


但有些文人诗也浑身“僧气”。徐中行《游灵岩寺》:“挥尘探玄理,忘签学息机。乍如逢慧远,日暮憺忘归。”杜文同《石经峪》:“贝叶翻来石上,天花雨自云中。妙解无言可解,无言乃见真空。”范圩《洗心亭》:“入山何处涤尘襟,共向洗心亭下寻。劝君且莫洗心好,愧杀从前未洗心。”凡此,均是以“禅语”冒充“禅意”。



《泰山朝晖》聂耕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无言”(刘长卿《寻南溪常山人山居》);“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李嘉佑《题道虔上人竹房》)。真正的风景诗,是风景、禅心与诗思不经意碰撞和表达的结晶,而非着意图解、生发某一主题。《诗薮》称:“太白诗五言绝纯是天仙语,右丞却入于禅。”王维的山水诗,是公认的禅意诗典范,王维号称“诗佛”,尽管也有人说其诗“髙者似禅,卑者似僧”(《空同子》)。尤其是《辋川集》组诗,几乎首首蕴含禅意。有人分別以“淸逸”(《文献通考》)、“幽玄”(《诗薮》)称之,均颇能传神。


如其《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孟诗评》誉之为“其意不欲着一字,渐可语禅”;《诗薮》赞其“自出机轴,名言两忘,色相俱泯”;《唐诗真趣编》叹其“此是心无挂碍境界”。确实,王维此类禅意诗“皆非着意”(《王孟诗评》)、“纯是化工”(《而庵说诗》)。遗憾的是,也许王维过于贪图安逸、贪恋辋川,他一直未能亲临泰山。只有一首《赠东岳焦炼师》稍涉岱宗。焦炼师是传说中享年千岁的仙真,李白《赠嵩山焦炼师并序》也曾写到他。维诗大半胪述焦炼师经历,诗意甚淡。惟末四句写景,稍染辋川诗风:“山静泉逾响,松髙枝转疏。支颐问樵客,世上复何如?”这里已略具禅意了。



泰山雄姿 何海霞

 

在泰山诗中,达到辋川诗那种境界的禅意诗并不多,但稍具禅味的诗还是有一些。如宋焘《竹林寺二绝句》之二: “野叟山村太古风,山樵鬓插野花红。树阴歇担说山鬼,笑指峰门有路通。”会心于中,娓娓道来,虽生意甚浓,却又不乏静气。又如孔传枞《泰安道中》:“东风拂面柳枝低,宛转溪山路欲迷。十里桃花新遇雨,夕阳遥映鲁门西。”纯是无我之境,令人神往,引人遐思。再如陆峻《竹林河西》:“暝色连芳草,荆扉晚暂开。夕阳林外尽,涧水竹边来。牧竖驱羊返,山僧洗钵回。吟余幽兴惬,日暮更迟徊。”似乎作者心怀淸趣,观赏一幅游山晚归图,虽平实说出,却又不乏挚情。


又如蒋大庆《宿山阳》:“苍茫野树夕阳低,马过闲槽惯作嘶。月色才笼疏箔上,书声半到小桥西。”这是声、色交响的小夜曲,沉静中充盈着生气,似人人心中所有,又人人笔下所无。此外,像李戴《题万公题壁》,施润章《云中望岱》,贾启祥《泰山碑》之一,孙岳巘《竹林寺西河》,释奚林《普照寺》,乔荩臣《雨后登泰山》等,也都多少包含禅意。

 

禅意诗物我两融,不使拙力,意在言外,富含余蕴,所谓“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于湖《念奴娇,过洞庭湖》),“思之思之,遂由静而见深”(况周頤《葸风词话》)。所以,比起禅意诗来,儒意诗与道意诗便显得太“做”,比之杜甫《望岳》和李白 《游泰山》即知。泰山以“崇高”、“伟美”见称,“道意”领先,众口齐赞,而其“雅致”与“优美”几为所掩。禅意诗恰可补其不足。禅意诗的风格萧条淡泊、闲和严静,却失在过于轻软,缺乏大气和刚气,故有人批评王维“所少风骨”(《唐音癸签》)。刘勰释“风骨”为“风淸骨竣”(《文心雕龙·风骨》),可见“风骨”为阳刚之气。可见诗道类同万亊万物,决难万全,也只能就其性分所近,扬长避短而已。

     


文 / 图  山外山综合自网络




作者千夫长+文化学者胡野秋+设计师韩湛宁签名版新版《红马》现已在山外山微店独家上架,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行购买。




在山外山微店购买“书田二十四节气明信片”

可获赠一罐姑妈茶园绿茶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回复关键数字,阅读山外山往期经典

【1】 白先勇:我讲昆曲多美,多美,讲得你相信为止

2】 李欧梵:书呆子的定义是“对书看得发痴”

3】 邓一光:每个男孩都会“弑父”(独家)

4】 邓一光:让书飞起来(独家)

5】 国民男神是如何喝茶的?

6】“国民女神”的一片“茶”心

7】 采莲记

8】 你是否也邂逅过这些中国红

【9】 古代好声音,帝王也为其转身

【10】 侯导,孝贤

【11】 1910年,一本中式插图版英文儿歌

【12】 “世界图书之都”地图

【13】 版画村里桃花源

【14】 阮义忠,每次旅行都是一次返乡

【15】这世界只有书香,大慈大悲,容纳我们

【16】“稀饭科幻”班主夏笳: 我想去火星

【17】星野垂穹木棉歌

【18】愿书,伴你夜夜平安

【19】大师兄,请多多关照

【20】大师兄有话说:动手除旧布新啦

【21】大王教我来巡山呐

【22】中国最美的书——保住阅读的气质

【23】中国最美的书《你是哪里人》

【24】绘梦红楼

【25】一个时政评论家,却视红尘为桃源

【26】婴孩围涎里的祝福,想象力爆棚

【27】古书郎中,望闻问切补衬齐订

【28】70度蓝,回归自然的颜色

【29】你出生的时节,是哪朵花儿正绽放?

【30】跟着红马,来一场轰轰烈烈





 无论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无论种豆南山,草盛苗稀;

 无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无论会当凌绝,一览众山;

 无论千山鸟绝,万径人寂;

 无论江流天外,山色有无。


 无论长亭古道,芳草连天,

 晚风柳笛,夕阳山外。

 山,和山外,

 均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山外山,探寻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