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优质茶叶交流组

【独家策划】建瓯这里有山、有水、有故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闽源之窗》微信版065期

——“十大”系列特别推荐


页面底部[写评论]·交流观点·提供线索


闽源之窗热点


这里依山傍水,有光孝寺、南湖、云际山、郡城遗址。繁华但不喧嚣,热闹但不嘈杂。您可以静静地待在这,闭看光阴流走,享用一份平静……


品味

水南片区

街名由来

据旧志记载,唐末五代之际王审之据闽之时,建瓯城南郊的一座山岭上曾茂然勃发了一簇芳香扑鼻、鲜艳夺目的紫芝草,因此,人们便将此山称作紫芝山,而将建州城美称为“芝城”。那座曾长出紫芝草的灵山就座落在建安郡城的发源地——水南。

清代,水南称“紫芝坊”,分上坊(水南)、上帮街(中水南)和下坊(下水南)三部份。民国22年(1933年)“紫芝坊”撤销,改设两保,隶属于“兴贤联保办公处”。解放后水南经过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兵团”等几个阶段,今为“通济街道”所辖的“南门村”,下辖上水南、中水南、下水南、三仙桥、奖坑、新厂等6个自然村。

水南有两条主干道,一条是“古城街”,因那一带为建安郡城旧址而得名,它西起水南桥头东至中渡头,途经中水南和上水南;另一条是“光孝路”,因其通往光孝禅寺而得名,它东起水南桥头西至光孝寺,途经中水南和下水南。


街面变更

(一)水南桥

古代建瓯南门(即广德门)曾有浮桥跨越松溪,通往溪南,古名“七星桥”。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僧人智源募众始建石桥,但因桥址位于两溪交会处,故屡修屡毁。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改为渡口。民国27年(1938年),福古瓯公路进入建瓯城须在南门跨越松溪,于是修建了木便桥,名为建瓯水南桥,全长184.5米。1952年,在改建支前公路时,水南桥改建为6孔混凝土墩台、贝雷式钢构架(单层3排)木面,全长220.26米。1971年又对原墩台用钢筋混凝土予以加固,上部改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桥面净宽7米,两边人行道各1米,桥梁全长227.30米,荷载汽车13吨、拖拉机60吨,于次年2月施工完成。

2005年,经多次专家鉴定水南桥因年久失修,已属危桥,为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建瓯市委市政府把水南桥改建列入“十一五”规划。2010年新水南桥已动工修建,规划新建中的水南大桥,北起人民路陶朱巷附近,南至已建成的环城南路交叉口,全长500米,其中主桥长224米,桥面宽27米,为预应力混凝土箱型梁结构,防洪设计高程为105.88,设双向四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二)古城街

古城街曾名“瓯古公路”,民国25年(1936年)修建。由于当时施工草率,后来养护又差,路面坎坷不平。解放后,几经维修后有所改善。

(三)光孝路

“光孝路”原为南郊沿溪小道。东起水南桥头,西至光孝寺,全长1100米。1950年,修建形成4~5米宽的砂砾路;1987年拓宽至6~8米,改为水泥路面。

(四)环城南路

水南的外圈是省道204岭文线经建瓯市区的绕城公路,也是国家交通战备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9年1月16日正式通车。环城南路全长9.8公里,设计行车时速60公里,路基宽21米,全线有2座大桥(东溪大桥248米、三门大桥498米)。

街区史话

(一)古城街旁气象新

昔日繁华的古城街在沉寂了数百后,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又焕发了另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沿街两旁一座座新建的厂房拔地而起,崭新的生产车间、先进的流水设备向人们展示着建瓯这座千年古城蓬勃发展的生命活力。

1.建瓯市茶厂


过了水南桥,溯松溪而上沿溪是古城街,古城街旁24号附近原为道观,叫做“凝真观”,俗称“南观”,建于17世纪初。现为全国最大的闽北乌龙茶精制加工厂,建瓯市茶厂创建于 1951 年。1979年以前,闽北各地白茶、武夷岩茶、正山小种、矮脚乌龙等都曾在此精制。2000年,建瓯茶厂被凯捷集团购并。产区占地面积 35344 平方米,产品注册商标为“北苑”牌,主产各等级闽北水仙和乌龙茶。

茶厂后面还有一处道观“南真观”,在“梅仙山”上,传说是汉代南昌尉梅福炼丹之所,后来梅福丹成骖鸾而去,其鞭坠地,所以就有了“骖鸾渡”、“遗鞭歧”、“丹井”等传说。

此外,“文殊寺”、“丹青阁”和“文昌宫”即(“魁星阁”)的旧址也在上水南,可惜如今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些优美的故事,还在民间流传。

2.青然食品有限公司

古城街206号(原竹篙笼口)现为福建省建瓯市青然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创建于2007年5月,占地24000平方米,是生产加工锥栗、冬笋、蔬菜系列产品的专业厂家,属民营制企业。


(二)光孝路上底蕴深

1.全省现存资格最老的——光孝禅寺

从水南桥出发,沿着溪边路“光孝路”而下,走1000左右,便来到“光孝禅寺”。如果把历史文化名城建瓯市比作一顶璀璨的花冠,那么光孝寺就是花冠上那颗最耀眼的明珠。光孝禅寺位于建溪河畔,其环境清幽,景致雅奇,是名闻中外的十方大丛林的古刹大寺,自古就有“南有开元,北有光孝”之说。

光孝寺真正的价值还在于它在我国东南各省寺庙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它不仅被誉为福建省的发祥地,而且在历史上一直是国家批准的管理三省僧人、寺庙的单位,是闽、浙、赣三省僧人的求戒圣地;,更是历代都以此为戒坛。据闻唐代日本高野山空海法师入唐取经时,曾路经建瓯而登寺谟拜。传说中,更有清朝顺治皇帝(福临)拜光孝寺维琳和尚为师,并封维琳和尚为国师,自己皈依佛门取法名为“行痴”的故事。明代鼎盛时,曾聚集千计僧侣。而今在光孝寺受戒僧人,侨居美国、南洋、日本及香港传播法音者,大有人在。光孝寺主要有四大看点:

一是创建年代,全省最早。光孝寺历史悠久,在全省寺庙中是无与伦比的,他始建于公元558年,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距今已有1430多年的历史,泉州开元寺始建于686年,比光孝寺迟了整整100多年,福州鼓山涌泉寺始建于780年,比之迟了足足200多年,其余禅寺,则更在其后。


二是主殿规模,全省最大。光孝寺宗教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很高,特别是规模宏大,全寺占地91亩,长约242.3,宽约161.2,殿宇以硕大的楠木构筑,不但在全省罕见,在全国也不多见。8.96,这在全省也是首屈一指的。

三是千手观音,红豆罕见。我们光孝寺的观音菩萨是千手观音,是用珍贵的红豆杉雕塑的,身高2.2米。“千手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等。千手观音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

,福建仅有。,,1.5吨的纯铜铸成的,这在福建省恐怕也只此一家。


2.朱熹故居——环溪精舍和画卦洲

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年仅七岁的朱熹,随父母迁居建州(即今建瓯),于建瓯城南筑环溪精舍。

《韦斋集》卷首《韦斋公年谱》的记载:“公尝往来于建、剑间,喜建州山水佳胜,遂筑精舍于环沙之上,迁居焉。时文公已八岁矣。童时画八卦于沙上,即此地也。”民国版的《建瓯县志》、清康熙版的《建安县志》等史籍也记载:“精舍”即建州(即今建瓯)水南朱松的环溪精舍,在城南紫芝上坊,清初改为韦斋先生祠。从明正德年间(1512年)修整到现在,已经差不多500年了,如今虽然屋宇荒弃无存,但根据史书记载,“环溪精舍”就在今天建瓯水南袜厂一带是确定无疑的。

朱熹七岁至十五岁,头尾有九年时间生活在建瓯,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曾与小朋友到水南河滩嬉戏,留下一段“坐沙画卦”的佳话。

说朱熹八岁画卦,不完全是后人附会之言。这最初是朱熹的学生黄干在《朱子行状》所记的,有一定的真实性。朱熹的父亲朱松是理学家二程的再传弟子罗从彦的学生,入闽后,与之交往的都是当时知名的理学家。朱熹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儒家的一套。朱熹五岁上学,八岁已相当如今四年级的小学生了。朱熹幼时聪慧好学,“自知力学,闻长者言辄不忘。”因此,朱熹在八岁时于沙滩上模仿大人画卦是完全有可能的。

根据旧志的记载:“画卦亭,在城南环溪精舍前。文公年谱云:‘八岁时尝坐沙上画八卦’。今书院久废,沙上尚有片碣,大书朱文公坐沙画卦处……迄今七百余载,碑碣犹存。”也就是说“画卦洲”就是“环溪精舍”附近河滩的一片沙洲,即今水南建溪河畔。

3.闽境首郡——郡安郡治遗址

光孝寺后、福船山下,一片地势平坦开阔的菜园和水田下深埋着一座宏伟壮观的城池,那就是建安郡城。

建安郡城南北跨距约1千米,东西跨距约2千米,周长约5千米,面积约2平方千米。由太守王蕃始建于260年,南朝刘宋元嘉初年(424年),建安郡太守华瑾之将郡城迁往黄华山麓(约在今城关东北隅)。南朝萧梁末年,黄华山麓的建安郡城被长沙侯萧基焚毁。嗣后,建安郡太守谢谒将郡城移至溪西(约在今城区水西一带),立栅为治。南朝之末(557年),陈刺史骆文广又将郡城迁回水南福船山下。至唐建中元年(780年),建州刺中陆长源再次移城于黄华山麓。

我们可以对建安郡城作一个合理的复原:当年的建安郡守王蕃,在城池的四面修筑了8座城门,东面在今天上水南茶厂(原屏山书院故址)之东筑东平门和东安门;南面在福船山和梅仙山之间筑通海门,在福船山和云际山间筑镇南门;西面在原东吴名将吕蒙故宅之西筑建宁门,在原闽越王无诸行祠之西筑建德门;北面在今中水南故郡治遗址之北筑兴吴门,在今下水南光孝寺之北筑朝江门。

建安郡城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闽境第一郡,其统辖范围与现福建省相似,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以称得上是福建历史上最早的一座“省会”城市。历经岁月沧桑、朝代更迭,那座曾经辉煌的城池虽已荒毁于战乱,但由于整个遗址掩埋在2多厚的耕作层之下,客观上对遗址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如能将其发掘,其地下埋藏的文物数量与品级无法估量,历史文化价值极高。


(三)云际山中传奇多

1.闽越遗存——无诸行祠

光孝寺往西,今下水南自然村,原有一座汉闽越王无诸的行祠。《史记·东越列传》指出:“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姓驺氏。”从这一段史实中,我们可以明确地认识到,闽越王无诸原是越王勾践的后代。

2.峻美灵山——云际山、水南塔和三清宫

福船山西向相邻的是云际山,与建瓯城区隔水相望,环城南路从山脚绕过。云际山海拔403,山不算高,但常有云雾缭绕,曾有诗称“时有云雾罩无际”,因此而得名。

上山不远就可见一座宝塔高高耸立,那就是善见塔,俗称水南塔。该塔建于元朝至正年间(13421368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毁于战乱,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建,,现在看到的是2000年由建瓯市政府重建的。


绕过善见塔(水南塔)顺山往上走,在云际山南面的山腰处有一道观,那就是三清宫1998年三清宫道长龚源海等道众进山开发,在原来的庙基上恢复扩建,至今建成“三清殿”、“吕祖殿”、“百仙殿”、“聚仙殿”、“五谷仙殿”、“光明亭”六座殿宇,总面积达3800平方米。其中“三清殿”面积达960平方米,为闽北规模最大的道观。修建的时候从寺庙的旧基中清理出不少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的陶瓷品和砖雕,其中还有不少珍贵文物,如千年狮峰碑刻、宋代茶具、无头狮石雕等,现存在该宫的一尊明万历年间的石刻“慈航道人”神像,是闽北罕见的明代珍贵石雕,已被确认为国家二级文物,是三清宫的镇宫之宝。2004年云际山三清宫被福建省道教协会确定为重点宫观。

三清宫下方有一泓水质非常好的古老名泉——“鹿乳井”,又叫“陆羽泉”,民间传说是茶圣陆羽曾到过此地而得名。关于“陆羽泉”,有两首古诗尽绘其妙:一是明代的建宁府知府刘玙的《陆羽泉》“旋题茶品著茶经,云际山泉自旁名。石鼎雪翻新火活,翠烟风扬落花轻。小瓶分出看犹冽,大碗吞来味独清。我亦平生有斯癖,欲将遗诀问先生。”二是杨亘的《和陆羽泉》“陆羽何年此地经,山泉犹自勤芳名。寻常解我诗肠渴,涓滴令人病骨轻。石鼎烹春分野绿,银瓶和月汲溪清。不知品第当居几,风味端能愧曲生。”

云际山虽然地处城区边缘,但这里层峦叠嶂,林木葱茏,莺飞草长,百鸟啼唱。漫步山路中,犹如行走于画卷一般,置身山中,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云际山不愧为一处淨化心灵、强身健体的好去处。明代建瓯人龚道立曾有游云际山诗一首:“寺入云无际,仙传地有灵;泉从天外落,人在雾中行。何处阿蒙宅,同符鸿渐名;总将吴下品,点缀入丹青。”

3.传奇古刹——开云禅寺

据旧志记载,在云际山麓,曾有座闻名遐迩的寺庙——开元禅寺,民间传说开元寺原来是三国孙吴名将吕蒙的故宅。吕蒙去世后,他的子孙还散居在这里。到了晋太康年间,吕蒙的后人便将这片宅基地捐献出来,兴建了寺院,初名林泉禅寺,始建于晋武帝太康年间(大约公元280年),唐玄宗开元年间(大约公元713年),并改名为开元禅寺。

明代建瓯人熊明遇在一首吟咏开元禅寺的七言律诗中气势回旋斗转地写道:“溪潮带雨浪花湍,断岸西风落木寒;塔影凭陵青汉迥,钟声远近白云残。兵戈异代开沧海,樽酒今朝对碧滩;遥忆江南春色早,驿梅先后马头看。”

更有明代曾士彦的《赞吕蒙故宅景光》“郡城南去即沧州,宝地金沙映碧流。五月蝉声初入寺,一天两色易为秋。吕蒙故宅埋幽草,陆羽当年到此丘,更有上方重阁处,维摩一室自悠悠。”


文中部分图片仅为配图表达。

若有不妥,请微信留言告知,谢谢!


闽源之窗快讯

  • 10月16日上午,市方志委闽源文化研究中心部分研究员,深入小桥镇甘源茶园古道、登云桥和第一批福建省级传统古村落——小桥镇阳泽村“江家大院”,对小桥镇沿途景点进行采风调研,本次重点对阳泽村古民居和“江家大院”进行探访

  • 10月28日上午,武夷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品端一行在市行政中心三楼方志委会议室召开《武夷文化研究·建瓯专辑》专题审稿会,现场参加会议的有建瓯市第二届武夷文化研究员及方志委相关人员。

  •  11月10日上午,闽北方言(建瓯话)等级考试筹备会在建瓯市行政中心三楼会议室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市方志委赖少波主任、建瓯二中教研室黄仪平主任,以及建瓯市方志委闽源文化研究中心闽北方言(建瓯话)课题组的相关人员。



闽源之窗集萃


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链接查看。

  1. 建瓯解放创造零伤亡奇迹:不能不说的一个人

  2. 建瓯的美食花魁,你知道吗?

  3. 【图说建瓯】放生池,即将消逝的旧貌

  4. 入乡随俗,建瓯宴席里的这些“术语”你知道几个?

  5. 【独家策划】建瓯史上最牛的“土豪村”原来是她?

  6. 建瓯北天柱,忠贞擎天岩

  7. 亲爱的,在建瓯,吃完这100样美食,我们就结婚吧!



地情小百科
走进建瓯信仰风俗 --点香烛






“点香烛”——建瓯民间的一种信仰风俗。建瓯人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或诸佛诞辰。有“点香烛”求平安的风俗。一般是在供桌上点一对红烛,在香炉上点三支香,在大门两旁各插一支香。也有人直接上庙“点香烛”。此俗延续至今。

欢迎分享,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总编:赖少波

责编:张小芳

编辑:詹水金   李智敏   范小辉

摄影:黄       张永宏   张和生

范猷峰          徐艺华

闽源之窗邮箱:jodfz@126.com

建瓯市地情网:http://www.jodfz.cn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