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优质茶叶交流组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野望:一杯红茶的代价(一)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你会为了喝一杯茶,付出多少代价?一杯手摇摊茶饮的价格?还是一斤数万以上的冠军茶?对十七到十九世纪时期的英国人而言,几乎可是倾全国之力了。


为英国引进茶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这幅画由彼得•莱利(Peter Lely, 1618-1680)绘制。


据说英国对茶的热爱,肇始于葡萄牙公主凯瑟琳(Catherine of Braganza, 1638-1705)在一六六二年嫁给查理二世时,顺道把饮茶的习惯引进英国。原本在宫廷里,贵族习惯喝麦酒、啤酒、葡萄酒,结果大家都改喝中国茶。事实上,当时的东方事物在欧洲有种神秘的异国风采,茶就是潮的代名词。


对于近代史有稍微认识的读者,或许已经知道,我们现在所喝的阿萨姆红茶、锡兰红茶、大吉岭红茶,其背后推手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数百年来的努力。因此要谈大英帝国的红茶文化史,就不能不谈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创建。


大英帝国藉由英国东印度公司掌控18-19世纪。


从海盗起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


以前的时代没什么调味料,能用香料提味,就是一顿美食了,香料的重要性不言可喻。香料贸易在十六世纪的欧洲是一笔大生意,英国人老早就想插手,只是在当时能在世界各地扬起旗帜的,却是西班牙以及葡萄牙,英国只能在一旁吹胡子干瞪眼,了不起纵容海盗在英吉利海峡上到处劫掠,一点一滴累积财富。


大海盗德瑞克(Francis Drake, 1540?-1596)就是官方容许的私掠船船长,曾经多次出海探索中南美洲。一五七七年,他按照麦哲伦(Fernão de Magalhães, 1480-1521)的航线,绕道南美洲东海岸,再横越太平洋,并途经麦哲伦葬身地-菲律宾群岛。带着到处抢夺而来的财富,德瑞克于一五八〇年回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 1533-1603)亲自登上船舰金鹿号(Golden Hind),授予他爵士头衔。德瑞克在英国人眼中是个环球航行的大英雄,可是对于西班牙人来说,却是恶名昭彰的海盗。


海盗德瑞克正在检视从西班牙船只上抢来的财宝。


一五八八年七月, Stuart, 1542-1587),引来罗马教宗不满,号召欧洲各国对英国进行圣战。西班牙遂以此为借口,派出他们引以为傲的无敌舰队向英国宣战。德瑞克在这场战役中担任海军中将的职务,率领英国舰队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英国正式取得竞逐海上霸权的入场票。


对西班牙的胜利使得英国人燃起向远东殖民的雄心,不断地有船只组队向印度、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等地探险。一六〇〇年,藉由女王的皇家特许状,成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独占国内从非洲东海岸到南美洲西海岸的贸易。


第一批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舰队在一六〇一年出航,由兰开斯特率领船舰红龙号(Red Dragon)、汉克多号(Hector)、亚生兴号(Ascension)等。西班牙帝国在加勒比海的殖民地曾遭到英国袭击,拥有三十八根炮管的红龙号就是当时的旗舰。当时贸易,可不像现代公司之间温文儒雅,一切都走法律途径。东印度公司的船舰通常配有射程极远的舰炮,每名水手也都得具有战斗能力。毕竟每次出航,都具有未知的危险,例如面对葡萄牙舰队的反抗。不过也怪不了葡萄牙人反抗,谁叫英国人老是先抢劫他们呢。


靠着茶叶哺育的英国东印度公司


有人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香料起家,却是靠着茶叶哺育壮大。自从凯瑟琳公主掀起了喝茶的潮流,英国人对于茶叶的渴望日益增大。为了因应日渐增长的国内外需求,公司在东方建立许多据点,在一六八四年时则于广州设立办事处,着手对华的茶叶贸易。十八世纪的英国茶叶总消费量,已经是欧洲其他国家的三倍。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伦敦的大楼。


茶叶进口到英国后,通常都是拍卖的方式售出。首先公司成员会在拍卖前燃烧一根蜡烛,接着才让顾客喊价。“十英磅!”“二十英镑!”,如果我们站在会场,可以听见绅士的嘶吼声在会场此起彼落,要喝茶得喊快一点,一旦蜡烛烧掉了一英吋,那时喊出的最高价格就是成交价。


在十七世纪,茶叶对英国人有多贵呢?一磅茶叶的零售价格高达三英镑,当时英国修理器械的黑手,一个礼拜收入不会超过一英镑,只有富人才负担得起这种奢侈享受。茶价高昂的原因,除了公司垄断以外,政府收取高税金也是主因。从一六六〇年开始,每一加仑茶水,得收八便士的税金。茶水得事先泡好,让税收人员检查后才可以贩卖。


可以想象得到,如果我们是老板,铁定会泡浓浓一桶茶,让政府检查后再用白开水调淡后加热,当然味道也不会好到哪去。这种愚蠢政策执行将近三十年后,改成对茶叶征税,一磅茶就要收二十五便士税金。有比较好吗?没有。


茶价如此高昂,一般人根本消费不起,怎么办呢?解决办法就是走私。霍克贺斯特(Hawkhurst Gang)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英国帮派。从一七三五年开始,霍克贺斯特的首领金斯蜜(Thomas Kingsmill, ?-1749)以及其帮众在英格兰东南方专门从事走私,其中最具利润的就是茶叶。


一七四七年九月,一艘名为三兄弟号(Three Brothers)的走私船遭到扣押,里头有三十九桶白兰地与莱姆酒,以及重达三千磅的茶叶。这艘船是帮派的资产,船遭到扣押也就罢了,里头的茶叶等同是黄澄澄的金子。金斯蜜不甘损失,率领七位帮众,以及其他二十二名走私者,于十月七日晚上十一点在附近的森林里驻扎。走私者四处张望,等待良机,在凌晨两点攻破海关大门,抢走所有茶叶。


在十八世纪的七〇年代,走私茶叶甚至比合法进口的茶叶还多,严重影响公司利益。公司股东开始向政府抗议,在一七八三年,小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 1759-1806)担任首相后,大幅降低茶叶税,税金缺口从窗户税来弥补【1】。正所谓杀头生意有人做,赔钱生意无人做,一夕之间茶叶走私成为历史,股东总算不用担心走私客,只需要确保公司与中国之间的联系即可。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野心


到了十九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输出的商品,茶叶已经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占了英国国库收入的百分之十。英国东印度公司都是拿白银买茶的,可是中国采闭关自守,也不太需要外国商品,英国人心想,总不能老是拿白花花的银子买吧?如果有一天,中国人突然心一横,不卖了,又该怎么办呢?一心想着平衡贸易逆差的英国人,终于想出了解决办法:把茶树移植到殖民地。(另一个办法大家都知道了,就是卖鸦片给中国人)


英国人能够移植茶树,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科学研究团队。一直以来,英国藉由综合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等学科的博物学研究,来协助扩展与经营殖民地,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历史学者称她为植物帝国的原因。英国在十八世纪就开始了向海外科学探勘的工作,皇家植物园-邱园(Kew garden),成为此殖民帝国的决策中心,负责收集整理各地来的信息,里头的代表人物则是皇家学会会长班克斯(Sir Joseph Banks, 1743-1820)。


班克斯年轻时比较帅。


班克斯出生于伦敦,从小家境优渥,属于地方仕绅家庭。最有名的经历是跟随库克船长(James Cook, 1728-1779)探索南美洲、大溪地、新西兰、东澳。因为班克斯在博物学上的成就,以及家境富裕的关系(无误,毕竟学会要用钱嘛!),他在一七六六年受提名为皇家学会会员,并且在一七七八年成为会长。


班克斯的野心不小,他打算收集来自世界各地的经济作物与观赏植物,要把皇家植物园邱园打造成为帝国服务的大型植物交换所。经由班克斯的建议,邱园向海外派出植物猎人,网罗各地的珍奇花卉与经济作物。植物学者则留在植物园内,观察植物猎人从世界各地取来的植物,给予殖民地相关的农业建议。


植物猎人陆陆续续将标本与幼苗寄回邱园,同时也会附上珍贵的一手信息。邱园结合众多殖民地的植物园,形成密集的信息网,各式各样的植物与信息流通其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有了发展印度茶业的空间。


根据当时的调查,英属印度最佳移植茶树的地点,在孟加拉国至喜马拉雅山脚间的地带,这个地区与中国茶叶产地气候环境类似。班克斯告诉东印度公司主席德维尼斯(William Devaynes, ca.1730-1809),茶树最好是种植在印度北方的省分,例如别哈尔(Bihar)、朗布尔(Rangpur)、可初别哈尔(koch Bihar)等地。他还建议东印度公司先尝试将茶树种植在加尔各答植物园内,再雇用中国人来教导印度人如何种植茶树。


所以把茶树幼苗或种子从中国带出来,在印度找个田地种下,就解决了喝茶的问题了?还早还早,等到英国人开始实验,才发现“代志不是憨人想的那么简单”。


【1】窗户税是英国从一六九六年开始实施的房屋税,按照每户窗户数量来向居民征收,在一八五一年取消。




来源:故事




-END-


**************************************************


【更多文章】


【餐厅】

孙机:豆腐问题

“biangbiang面”之“biang”

欧洲餐饮文化流变中的景德镇叙事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法国餐桌文化

……


【茶室】

孙机: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

张天福: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

邹家驹:那个叫甘普洱的法国人

法门寺“地宫茶具”与唐代宫廷茶俗

最全最专业的建盏鉴赏

……


【书房】

张平:沃尔夫林《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在中国

巫鸿:中国美术对人类美术史做出了什么贡献?

汤哲明:艺术史上的乾隆和石渠宝笈

石建邦:觅砚小记

尹吉男:中国当代艺术正在玩死自己

……


点击页面底部阅读原文查看所有文章


**************************************************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击查看所有文章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