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优质茶叶交流组

横阳风∣洪玉畅:黄公望为“平阳黄汤”取名(故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黄公望为“平阳黄汤”取名

洪玉畅

 

在平阳民间,至今仍流传着黄公望为平阳黄汤”取名的民间传说。

至正七年(1347年)八月,七十九岁高龄的黄公望与他的同门师弟郑樗(字无用),从外地云游再次回到家乡平阳,来到了当年修道的圣井山,他怕影响创作和修炼,闭门谢客,两人在圣井山腰的富春山居描绘《秋山图》。

第二年清明后的一天下午,道士来报:“前仓绅士史伯璇登门拜访,请问黄公见否?”黄公望放下手中画笔,抬头沉思,眼前浮现起十八年前,自己回前仓老家与史伯璇在凤山脚下的钱王一宿楼相见的情景。伯璇才华横溢,年轻有为,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他登门求见,那可万万不能“闭门谢客”

黄公望命道士打开山门,并亲自出门相迎。史伯璇见眼前这位鹤发童颜、满脸微笑的慈祥老人,一眼就认出是黄公望,连称:“黄公、黄公!”快步上前作揖后,就扶着黄公望一同入内。一阵寒暄后,公望一边叫道士去画室请郑樗,一边拿出杭州龙井狮峰山所产的“狮峰龙井茶”,煮茶给伯璇品茗。伯璇一闻到茶香,就连称:“好茶、好茶”郑樗应声而来,便说:“这是子久兄珍藏的上等杭州‘狮峰龙井茶’,当然是好茶了,我想尝一次都难,究竟是何贵客啊

伯璇见眼前又来了一位鹤发老翁,便起身相迎。公望便介绍他们互相认识。坐定,伯璇从随身挎包中取出两样东西交给黄公望,又从挎包中拿出一本书给郑樗。公望问道:“这是何物”伯璇答道:“锡罐里是家乡的茶,纸包里是我刚出的书籍《四书管窥》。”接着又说“上次我给您提过,这是我潜心研究《四书》的心得,请两位前辈有空翻阅,并予赐教!两位老人谦逊地说:“赐教不敢当,一定拜读,一定拜读”黄公望又拿起茶罐问:“这就是上次我回前仓老家您接待我的‘蔡家山茶’吗”伯璇答道:“是南雁荡山的茶,现在也不知该叫它什么名

郑樗听了后,便说:“你这无名茶先放放,子久兄喝惯好茶,你们就先品品我家乡江西御茶园生产‘庐山云雾’吧!”说着便起身快步进内室取出茶罐,打开茶罐后,倒出少许已碾碎的“庐山云雾”置于掌心,走到公望和伯璇前,请他们闻茶香,并自豪地介绍起这茶……介绍过程中,郑樗已煮好了茶。公望、伯璇还未上口,就已闻到满室飘香,就连连称道:“确实是好茶

等品好“庐山云雾”茶后,伯璇对二位老人说:“我带来的茶,现在虽然名气比不上‘狮峰龙井茶’和‘庐山云雾’,可这茶的色泽和口感与所有绿茶不同,别具特色,请二位大师品尝指教!”接着又说“也许在你们的指点下,茶商、茶农不断摸索,有一天我们家乡也能做出有别于绿茶的好茶来!两位老人点头表示赞同。于是,伯璇打开茶罐,走到两位老人面前请他们闻茶香。黄公望、郑樗两位老人靠上茶罐,轻吸气,一股浓郁香气,从鼻孔直抵脑门。虽然是碾碎的饼茶,但那紫绿带黄的茶色,经沸水煮后,呈黄色汤水,随着缕缕热气升起,一股玉米清香直抵鼻腔。伯璇告诉两位老人:“这是今年南雁山区的绿茶饼通过水路运往海津,到镇海时,遇到大风暴雨,船舱雨水浸入,抵达海津码头开仓卸货时,才发现茶受潮闷黄变色了”黄公望急问:“那后来呢”伯璇说:“货被当地茶叶批发商拒收了,这下平阳茶商可傻眼了!这些都是真金白银换来的,几十担茶叶要倒掉的话,这可不是要他的命吗?”是的,这不管是谁,真的舍不得倒!

伯璇又接着介绍道:“平阳茶商就泡了一壶尝尝,觉得虽然茶色变黄,可涩味轻了,口感回甘不错,他带着试试的心态,在海津租了一个农舍,砌起烘焙茶灶,进行了简单烘焙处理后,拿到茶市零售。想不到,没过半月,卖了大部分。平阳茶商心想,还是带些茶样回平阳,分些给亲戚和茶农、茶友品尝,请大家帮助分析、推敲,以后怎么加工这种茶

史伯璇在当地是文化大家,且好茶,这个茶商跟他是远亲,前几天也送了这样的茶给他,请他品尝提建议,顺便也请他给这茶题个名。伯璇品尝后,觉得不错。听说嗜茶如命的黄公望已回圣井山,今天就上山送茶求教来了。本来想带茶商同行,但怕拒之门外,就独自一人上门求教。

黄公望和郑樗两位老人都好茶,一生喝了不少的茶。但说句老实话,喝到这种口感的茶还是第一次。说绿茶,它已经闷黄了,但不充分,已没有绿茶那么重的青涩味,倒有了甜醇回甘的口感。黄变程度又好像欠火候,而且茶叶黄变色泽不均。两位老人边喝边聊自己的喝后感受。他们建议伯璇把话带回给茶商,以后干脆做散茶,适当增加闷烘次数试试,干脆使其黄变更充分,不但闻香,还更能突出黄色特征,以更显与绿茶完全不同的品性。伯璇听后觉得有理,甚是高兴,他还恳请黄公给这茶取个名,公望看看茶汤,略加思索,把征询的目光投到了郑樗的身上,轻声地说:“无用,不妨就叫‘平阳黄汤’,你看可否”郑樗、伯璇一听,都觉得以地域和汤色命名,直白易记。齐声回答:“好名”公望见大家无异议,便提笔写下“平阳黄汤”四字。可惜,时代久远,这一公望手迹已失传。

史伯璇下山后,就把到圣井山见黄公望和郑樗老人的过程讲给这位远亲茶商听,并将黄公望题名“平阳黄汤”的墨宝交给他。这位茶商感激涕零,暗下决心,绝不负所望。后来,茶商及后人与茶农经过长期努力,终于摸索出“平阳黄汤”加工技术和工艺,又将“平阳黄汤”打回京津市场,名声大噪,才有了后来《乾隆钦点“平阳黄汤”成贡茶》的故事。


乾隆皇帝钦点“平阳黄汤”成贡茶

 

关于平阳黄汤在清朝乾隆年间成贡茶,民间传说有很多版本,乾隆皇帝钦定“平阳黄汤”成贡茶,就是其中的一个版本。

话说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月,清朝第六位皇帝乾隆又要开启他一生的第四次南巡(史称乾隆下江南),浙江是每次必到的终点站。听说这次要比往次多留些时日,除去海宁巡视海塘、登观潮楼外,还有就是要遍游西子湖。浙江巡抚熊学鹏,为取悦皇上,细细研究起乾隆嗜好,特别用心了解前三次乾隆来浙江,杭州所接待的物产、游玩的景点以及饮食和起居。在研究中他发现,乾隆好茶,喜欢笋宴。这位熊大人想:浙江是富庶之地,物产丰富,除了“西湖龙井”“天目笋”,还有许多好茶、好笋,自己这次要好好施展。于是,一道征集皇上南巡御用茶、御用笋的手谕,发往全省各产茶产竹的府县。

刚由浦江调任平阳知县的何子祥,来到平阳没几天就接到了这个手谕。他想,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如果平阳农业大县能有茶、笋选上,供皇上享用,这可是平阳民众的荣耀,一旦皇上吃上口了,也许就能成贡品啊!由于自己刚刚上任,对平阳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好茶、好笋,心中无底,县衙便召集各地代表前来商议。经过大家一番分析和研究,觉得平阳的笋,没有太大的特色,无竞争力,但平阳产茶历史悠久,品质上乘,特别是蔡家山做绿茶和南雁荡山区的“平阳黄汤”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会后,何子祥就调来这两种茶样,并请了县内几位品茶高手,对两种茶进行评审分析,但各有所好,形不成统一意见,怎么办?那就自己来最后拍板吧!

何子祥出生于世代耕读的书香之家,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还当过家乡南胜书院山长。家乡漳州平和县是个产茶的地方,从小跟茶叶打交道,再说,前任浦江县就是农业县,茶园遍地。所以,他对茶还是非常内行的。他经过多次品茗和分析比较认为:皇上旅途劳顿,沿途还要深入民间和处理国事,非常辛劳,再说,他每次来杭州都要去龙井品茶。如果送蔡家山绿茶,一方面与西湖龙井相比较没有特别优势,再说绿茶带有涩味、寒性,对旅途劳累之人,无助消化。平阳黄汤作为黄茶,与贡茶霍山黄芽相比,有自己独特的湿闷技术,又是黄小茶,那“三黄一香”特性突出,不仅味甘性和,适合养神健体,更能陪衬皇室大气金贵。于是,他确定选送“平阳黄汤”。考虑到能给乾隆皇帝留下深刻印象,他又在每个茶包外,设计图案,用蓝夹缬染色水作墨,亲自在茶包外题写《白石春花》诗一首:“一水前村绕,繁葩古洞春。成溪号白石,隔坞满芳尘。好倩东风力,纷披绛帐新。托根欣得地,寄语看花人”,下方落款:“‘平阳黄汤’,浙江平阳县敬呈”。

想不到这个喝遍中华各名茶的大清皇帝乾隆,这次在杭州喝上他从来没喝过的什么“平阳黄汤”,却被这“三黄一香”和口中留下的阵阵回甘所吸引,再加上巡抚熊学鹏介绍平阳县令亲自设计茶包,还在茶包外留诗,这种用心良苦,也给这位叱咤风云的乾隆皇帝留下深刻印象。乾隆是个孝子,好东西要带回北京皇宫给皇太后分享,这次也不例外,亲自把平阳黄汤奉送给皇太后品尝,真没想到,皇太后品茗后也连连夸好!于是,乾隆皇帝龙颜大悦,御笔一挥,钦点“平阳黄汤”为贡茶。从此以后,“平阳黄汤”源源不断进贡入朝,还作为皇室精致奶茶用茶,数量远超西湖龙井,成为乾隆年间浙江第一大贡茶。


刊登于《平阳文艺》2018.1

责任编辑:余德江


—END—


平阳文艺刊物

反映平阳地域风情和文化特色

思想性  文学性  艺术性  可读性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