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优质茶叶交流组

​涨姿势 | 茶叶“发酵”怎么回事?90%的人都理解错了!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关于中国茶类的划分,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中国茶叶按照制作方法和发酵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六大类:绿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红茶。”这里所提及的“发酵”,和我们常见的“发酵食品”酒、酸奶、酱油等,是同一个发酵吗?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区别?




食品的发酵



食品发酵是指人们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食品,常用的有酵母菌、曲霉以及细菌中的乳酸菌、醋酸菌、黄短杆菌、棒状杆菌等。通过这些微生物作用制作的食品有酱油、食醋、豆豉、酸奶、干酪、腌菜、糯米酒、啤酒、葡萄酒等。


△啤酒发酵工厂



茶叶的发酵



在茶行业里面发酵是一种惯用的语言,也就是通俗的说法。这里的“发酵”与上述微生物的发酵全然不同。


在茶叶制作中,同一种茶叶可以通过控制生物氧化程度,加工成绿茶、红茶、乌龙茶等,这一过程也被称作“发酵”。其实这一过程是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应该被称作“生物氧化”。茶叶的细胞壁破损后,存在于细胞壁中的氧化酶类促进儿茶素类进行了一系列的氧化。根据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也就区分了“全发酵”、“半发酵”、“轻发酵”。




茶的发酵何时出现?



中国茶类成熟加工工艺出现的顺序大致为:绿(唐朝时期)→黄(公元1570年前后)→黑(16世纪末期)→红(15-16世纪间)→白(公元1796年)→青(公元1851-1861年),普洱茶则最早见于明朝谢肇淛所撰《滇略》(公元1621年左右)一书。



从这个时间历程上来看,中国早期制作茶叶的工艺中(绿茶和黄茶阶段),还没有发酵工艺。


至16世纪末出现类似渥堆的步骤,发酵茶开始出现,黑茶由此创制。


此后的炒青绿茶制作历程中,制茶者发现揉捻可以使叶色变红更快,于是逐渐认识了变色的规律,后在揉捻结束堆放片刻,使其发红更明显,质的变化更大,深度发酵的工艺出现,红茶诞生。


在发酵工艺出现后,仍然有不发酵和轻发酵茶类被制出,如白茶和青茶。



普洱茶正式出现之初为生茶,依然属于轻发酵茶,而它在毛料紧压后,自身可以进行后发酵转化。


至1975年,渥堆发酵技术在昆明茶厂正式试制成功,普洱熟茶诞生。



发酵对茶叶的影响



茶叶在发酵过程中,茶多酚的氧化是主要变化。


(点击查看大图)

它会使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发生水解,并形成一些香气成分,对茶叶的风味品质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茶叶的发酵度主要体现在颜色、香气和滋味上。



由此可见,“发酵”在茶叶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如果单按茶树品种和地域品类来划分,还不能准确的辨识,而从“发酵”入手,对了解茶可以起到更好的辅助作用。


发酵程度将茶叶导向不同的分类,产生多种茶叶风味,让茶叶变得丰富多彩。


甚至可以说,茶叶的发酵史就是茶叶的工艺发展史。



点击左下方原文链接,

即刻购买饮唐风普洱茶。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